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未能便乞勾漏令,官曹似是锡与铜。

“未能便乞勾漏令,官曹似是锡与铜。”诗句出处:《王颐赴建州钱监求诗及草书》;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。

我昔识子自武功,寒厅夜语樽酒同。
酒阑烛尽语不尽,倦仆立寐僵屏风。
丁宁劝学不死诀,自言亲受方瞳翁。
嗟余闻道不早悟,醉梦颠倒随盲聋。
迩来忧患苦摧剥,意思萧索如霜蓬。
羡君颜色愈少壮,外慕渐少由中充。
河车挽水灌脑黑,丹砂伏火入颊红。
大梁相逢又东去,但道何日辞樊笼。
未能便乞勾漏令,官曹似是锡与铜。
留诗河上慰离别,草书未暇缘匆匆。

【注释】:

未:

①十二地支之一。《春秋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六月辛未,朔,日有食之。”②十二时辰之一,即午后一时至三时。③十二生肖属羊。④副词。1.表示否定。a.相当于“不”。《诗经·周颂·小毖》:“未堪家多难。”b.相当于“没有”、“不曾”。《诗经 · 召南·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我心伤悲。”2. 用在句尾,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否”。《后汉书·刘表传》:“言出子口而入吾耳,可以言未?”

能:
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能不官,无功不赏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称之曰能。”③能够;胜任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”④擅长;善于。蔡元培《图画》: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。”(书:书法。)⑤和睦,亲善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尔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这般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达到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词。约同“乃”、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二者不失,则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游能寒。”(食水:指鱼鳖囧鹜等。)

便:

(一)①有利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法古。”②指利益。《汉书·娄敬传》:“臣愿见上言便宜。”③方便;便利。韩愈《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》:“归来得便即游览。”杜牧《赤壁》: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”(周郎:周瑜。铜雀:台名。二乔:指大乔、小乔。)④顺便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却因人舟未便,一面收拾起身,一面寻觅便人。”⑤熟习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胡人便于马,越人便于舟。”(胡:指北方。越:指江浙一带。)⑥简便的;平常的。徐珂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以枪上刺刀相搏击,而便捷猛鸷终弗逮。”⑦副词。就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旬日便退。”(旬日:十天。)⑧连词。即使。表示让步的假设。[便宜]1.相机作某事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牵招传》:“帝乃招招,使从便宜讨之。”2. 有利,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。”(条:分列条目。田:耕种。事:件。)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第一折:“你正是得便宜翻做了落便宜。”(翻:反。落:失。) (二)pián ①安适;妥帖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食不甘味,卧不便席。”《墨子·天志中》:“百姓皆得暖衣饱食,便宁无忧。”②巧于言辞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便言多令才。”(令:美好。)[便嬖(bì)]指君主身边亲信的小臣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观其便嬖,则其信者悫(què),是明主也。”(悫:诚实。)

乞:

(一)①求;讨;请求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申包胥如秦乞师。”②乞讨;讨饭。《史记·豫让列传》:“行乞于市。”③乞丐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自此之后,范氏门徒路上遇乞儿马医,弗敢辱也。”袁宏道《山居小语》:“乞微笑。”④贫穷。《宋书 ·后妃传》:“外舍家寒乞。” (二)qì 给予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“妻自经死,买臣乞其夫钱,令葬。”

勾:

(一)①弯曲。元稹《论讨贼表》:“及夫勾曲角觡。”②用笔画钩,表示删除或截取。《魏书·司马叡传》:“文成,字辄勾点,令更治改。”③捉拿;逮捕。《北齐书·毕义云传》:“令普勾伪官,专以车辐考掠。”④勾结;招引。《魏书·獠传》:“勾引萧衍军围逼晋寿。”⑤数学名词。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。《周髀算经》卷上:“勾股之法,先知二数,然后推一,见勾股,然后求弦。”(二)gòu ①通“彀”。张弓。《诗经·大雅·行苇》:“敦弓既勾。”[勾中]即“彀中”。圈套。②通“够”。宋·秦观《满园花》:“从今后,休道共我,梦见也不能得勾。”

漏:

①漏壶。古代计时器,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自此始微行,以夜漏下十刻,乃出。”也用以指更次,时间。苏轼《卜算子·黄州定惠院寓居作》:“漏断人初静。”②水从缝隙中滴下或透过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床头屋漏无干处。”③孔窍或缝隙。杜甫《九日寄岑参》:“安得诛云师,畴能补天漏?”(云师:传说掌管行云作雨的神。畴:谁。)④泄漏。《公羊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君漏言也。”⑤遗漏;疏漏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必能裨(bì)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”(裨:补。阙:缺失。)⑥流失;排出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鸿水漏,九州干。”

令:

(一)①发令;下命令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即三令五申之。”(申:告诫。)②命令;法令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王使屈平为令。”③美好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”(便言:有口才。)④古代官名。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员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宫门令欲缚之。”特指县令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通说(shuì)范阳令徐公曰:‘……足下为令十余年矣。’”⑤时节;季节。⑥词牌、曲牌名。一般较为短小,称为小令、令曲。⑦连词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令事成,归王;事败,独身坐耳。”(身坐:自身定罪。) (二)líng [令狐]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临猗县西。2.复姓。 (三)lǐng 量词。纸张计量单位。原张纸五百张为一令。

官:

①官府;官署;办公的地方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在官不俟(sì)屦(jù),在外不俟车。”(俟:等候。屦:以麻葛制成的鞋。)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贼二人得我,我幸皆杀之矣。愿以闻于官。”②政府的;公有的。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五帝官天下,三王家天下。”③官职;官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君之所审者三:一曰德不当其位,二曰功不当其禄,三曰能不当其官。”④官吏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。”《论语·宪问》:“百官总己,以听于冢宰。”⑤为官;做官。《晋书 · 王允之传》:“臣子尚少,不乐早官。”又使当官。曹操《论吏士行能令》:“君不官无功之臣,不赏不战之士。”⑥感觉器官,指耳目口鼻心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

曹:

①双;对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分曹并进。”②群;类。杜甫《曲江三章》之一:“哀鸿独叫求其曹。”③辈;众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卿曹与我俱在绝域。”④古代分职治事的官署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成帝初置尚书四人,分为四曹。”⑤周代国名。春秋末为宋所灭。在今山东曹县一带。

似:

①像;类似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。”古诗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②似乎;好像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似启之。”晏殊《浣溪沙》:“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③给与。韩愈《谁氏子》:“写吾此诗持送似。”贾岛《剑客》: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。”④介词。引进比较对象。刘克庄《风入松》:“逆旅主人相问,今回老似前回?”⑤通“嗣”。继承;延续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无曰予小子,召公是似。”

是:

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

与:

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