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冲风振河海,不能号无窍。”诗句出处:《定惠院顒师为余竹下开啸轩》;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。
啼鴃催天明,喧喧相诋谯。 暗蛩泣夜永,唧唧自相吊。 饮风蝉至洁,长吟不改调。 食土蚓无肠,亦自终夕叫。 鸢贪声最鄙,鹊喜意可料。 皆缘不平鸣,恸哭等嬉笑。 阮生已粗率,孙子亦未妙。 道人开此轩,清坐默自照。 冲风振河海,不能号无窍。 累尽吾何言,风来竹自啸。
|
【注释】:
冲:
①摇动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蓼萧》:“既见君子,鞗(tiáo)革冲冲。”(鞗:连接缰绳和嚼子的铜环。革:皮制的马络子。)②直上;飞升。黄巢《不第后赋菊》: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③冲洗;冲激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四回:“那庄子上的人,被水冲的有一大半。”④虚;空虚。《老子》:“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”⑤谦虚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皆谦冲节俭。”⑥幼小。谢朓《齐敬皇后哀策文》:“方年冲藐。”冲风:
强劲的疾风。《史记·韩安国传》:“且强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;~~之末,力不能漂鸿毛。”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振:
①赈济;救济。《后汉书·赵典传》:“散家粮以振穷饿。”②挽救;拯救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故亡其姓氏,踣(bó)毙不振。”(踣:破灭。)③抖动;挥动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”④奋起;振作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》:“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。”⑤整顿。卢照邻《上之回》:“振旅汾川曲,秋风横大歌。”(回:回中,古地名。)⑥通“震”。1. 震动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是时蒙恬威振匈奴。”2. 震恐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北蛮夷之鄙人,未尝见天子,故振慑。”河:
①黄河的专称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济(jǐ)漯(tà),达于河。”(济、漯:都是水名。)《世说新语· 言语》:“风景不殊,正自有山河之异。”②河流的通称。陆游《十一月一日风雨大作》: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(铁马:披甲的战马。)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信著金石,义盖山河。”③指银河;天河。杜甫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:“牛女漫愁思,秋期犹渡河。”《古诗十九首·迢迢牵牛星》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”海:
①海洋;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扬州)沿于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②连成片的同类事物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③来自海外的。江总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绿开河柳,池红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启《刻几何原本序》:“百家之学海。”[四海][海内]古人认为中国为海环绕,所以用来指全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于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能: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无能不官,无功不赏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称之曰能。”③能够;胜任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”④擅长;善于。蔡元培《图画》: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。”(书:书法。)⑤和睦,亲善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尔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这般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达到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词。约同“乃”、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二者不失,则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游能寒。”(食水:指鱼鳖囧鹜等。)号:
(一)①命令;指示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。”也指发出命令,号召。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:“此文人画士,心知其意,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。”(明诏大号:公开宣告,大声号召。绳:约束。)②宣称;号称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是时项羽兵四十万,号百万;沛公兵十万,号二十万。”③称号;称呼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乃立为王,号为张楚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④标志;口令。李绅《奉酬乐天秋夕有怀见寄》: “重(chóng)城宵正分,号鼓互相望。”(重城:双层的城墙。分:一半。望:旧读wāng,对着。) (二)háo ①大声哭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乐土乐土,谁之永号?”李白《北上行》:“悲号绝中肠。”②高声叫;拖长声音叫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还无社与司马卯言,号申叔展。”(还无社:萧国大夫名。司马卯、申叔展:楚国大夫。)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因大号,一座皆惊。”③呼啸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窍:
①孔;洞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。”②眼耳口鼻等器官之孔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人皆有七窍。”③贯通;疏通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窍领天地,袭九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