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雄心欲搏南涧虎,阵势颇学常山蛇。

“雄心欲搏南涧虎,阵势颇学常山蛇。”诗句出处:《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勖左藏以其徒会》;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。

官园刈苇留枯槎,深冬放火如红霞。
枯槎烧尽有根在,春雨一洗皆萌芽。
黄狐老兔最狡捷,卖侮百兽常矜夸。
年年此厄竟不悟,但爱蒙密争来家。
风回焰卷毛尾热,欲出已被苍鹰遮。
野人来言此最乐,徒手晓出归满车。
巡边将军在近邑,呼来飒飒従矛叉。
戍兵久闲可小试,战鼓虽冻犹堪挝。
雄心欲搏南涧虎,阵势颇学常山蛇。
霜乾火烈声爆野,飞走无路号且呀。
迎人截来砉逢箭,避犬逸去穷投罝。
击鲜走马殊未厌,但恐落日催栖鸦。
弊旗仆鼓坐数获,鞍挂雉兔肩分麚。
主人置酒聚狂客,纷纷醉语晚更哗。
燎毛燔肉不暇割,饮啖直欲追羲娲。
青丘云梦古所咤,与此何啻百倍加。
苦遭谏疏说夷羿,又被赋客嘲淫奢。
岂如闲官走山邑,放旷不与趋朝衙。
农工已毕岁云暮,车骑虽少宾殊佳。
酒酣上马去不告,猎猎霜风吹帽斜。

【注释】:

雄:

①雄性的,与“雌”相对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谁知鸟之雌雄。”②强有力的;杰出的。《后汉书·荀彧(yù)传》:“彧闻操有雄略,而度(duó)绍不能定大业。”(操:曹操。度:估量。绍:袁绍。)③称雄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方今唯秦雄天下。”④杰出的人或国家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常为诸侯雄。”

心:

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

欲:

①欲望;愿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从(纵)耳目之欲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②想要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浅。”④副词。将要;快要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贪欲。刘伶《酒德颂》:“不觉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

搏:

①捕捉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公嗾夫獒(áo)焉,明搏而杀之。”(公:指晋灵公。嗾:使狗时发出的声音。獒:猛犬。明:人名。)②格斗;抓扑。《管子·兵法》:“善者之为兵也,使敌若据虚,若搏景。”(若:如同。据:依据。虚:空。景:影子。)③拍;打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”④用手抓取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摭(zhí)紫贝,搏耆(qí)龟。”

涧:

①夹在两山间的小水沟。《诗经·召南·采蘋》:“于以采蘋,南涧之滨。”(蘋:蕨类植物。)②水名。在今河南省。

阵:

①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列。《南史·梁元帝纪》:“帝出枇杷门,亲临阵督战。”②作战布局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中》:“兵官皆肄孙、吴兵法六十四阵。”③形如列阵的。严遂成《曲峪镇远眺》:“黄沙积与阵云平。”④阵地;战场。杜甫《垂老别》:“子孙阵亡尽,焉用身独完?”(完:保全。)⑤量词。表示事态经过的段落。王安石《夜直》诗:“翦翦轻风阵阵寒。”

阵势:

军队的阵容形势。苏轼《司竹监烧苇园》:“雄心欲搏南涧虎,~~颇学常山蛇。”

势:

①势力;权势。《韩非子·八说》:“任人者,使有势也。”辛延年《羽林郎》:“依倚将军势。”②依附权势的;势利。元稹《出门行》:“仁兄捧尸哭,势友掉头讳。”③力量;气力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(鸟兽虫等受制于人)各有其自然之势,无禀受于外,故力竭功沮。”(禀:承受,此指学习。沮:败。)④气势;力量的趋向。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兵势强盛。”⑤情势;形势;态势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赞》:“方蔺相如引璧睨柱,及叱秦王左右,势不过诛。”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仁义不施,而攻守之势异也。”⑥时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。”⑦方式;姿势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,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:夫行与止,其势相反,而皆可以存国。”(趍:同“趋”,奔向。阖:关闭。)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⑧男性生殖器。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淫者割其势。”

颇:

①偏;不正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书辞无颇。”②副词。1.表稍微,相当于“少”、“略”。古诗《陌上桑》:“二十尚不足,十五颇有余。”2. 表极端,相当于“很”、“甚”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初至北营,抗辞慷慨,上下颇惊动。”

学:

(一)①学习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不学,无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学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。”④学问;学识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其学甚博。”⑤学说;学派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导。后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。”

常:

①恒久不变的;固定的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四时无常位。”(四时:四季。)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动静有常。”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民不废时务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、惯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审数,立常备能,则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:“扁鹊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时。《晋书·何曾传》:“未尝闻经国远图,惟说平生常事。”(经:治理。)⑦副词。经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无时不生,无时不化。”⑧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寻常。”⑨通“尝”。曾经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夫日月之有蚀,风雨之不时,怪星之党(tǎng)见(xiàn),是无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党:偶然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