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成坏莽相寻,推理海芒芒。”诗句出处:《不入城半年矣作短歌遣兴》;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。
我居城西南,渺渺水云乡。 舟车皆十里,来住道岂长。 今夏我来时,天风吹荷香。 再来已孟冬,惨然天霣霜。 市南两株柳,叶尽萌已黄。 乃知多事人,岁晚虚悲伤。 名蓝堕劫火,鞠为瓦砾场。 河桥比一新,华表照康庄。 成坏莽相寻,推理海芒芒。 疾竖造物儿,吾手扼其吭。 砥柱天下险,一苇乃可杭。 养气倘能全,斯言岂荒唐?
|
【注释】:
成:
①完成;实现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使秦成帝业。”②帮助实现;成全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”③成为;变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刘向《说苑·奉使》:“齐之临淄三百闾,张袂(mèi)成帷,挥汗成雨。”(闾:里巷。袂:袖子。帷:帷幕。)④成果;成就。李白《化城寺大钟铭》:“少蕴才略,壮而有成。”(蕴:蓄。)⑤成长;成熟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(万物)各得其养以成。”⑥和解;交好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晋为成。”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哀王于是倍从(zòng)约而因仪请成于秦。”(倍:违背。从:指合纵。仪:人名。)⑦已定的;定型的;现成的。《诗经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成命,二后受之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姜维传论》:“咸承诸葛之成规,因循而不革。”(咸:都。革:改变。)⑧层;重(chóng)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刑者相半于道,而死人日成积于市。”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为九成之台。”⑨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成方十里。”坏:
①衰亡;失败。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:“国以民为兴坏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网罗天下放失旧闻,略考其行事,综其终始,稽其成败兴坏之纪。”(稽:考核。)②崩溃;失败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周)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鼓大震,北军大坏。”(北军:指曹操的军队。)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稽其成败兴坏之纪。”③变质;变坏。《齐民要术·养羊》:“作干酪法……得经数年不坏,以供远行。”④毁坏;拆毁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堕坏城郭,决通川防,夷去险阻。”莽:
①密生的草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暴骨如莽。”(暴:暴露。)②草。李白《战城南》:“士卒涂草莽。”(涂:血染。)《周易 · 同人》:“伏戎于莽。”③广阔;辽远。阮籍《咏怀》之十一:“旷野莽茫茫,走兽交横驰。”宋玉《九辩》:“莽洋洋而无极兮。”[莽莽]1.草木茂盛的样子。《楚辞·九章·怀沙》:“草木莽莽。”2. 无边无际。杜甫《秦州杂诗》之七:“莽莽万重山。”3. 长大的样子。《吕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何以为之莽莽也?”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寻:
①[量]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一寻。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千~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”②[动]寻找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动]重温。《公羊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旧盟也。”④[动]用,使用。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将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诏书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国恩,除臣洗马。”⑥[寻常] 1.[量]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“寻常”指不长,或不宽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布帛~~,庸人不释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刘禹锡《乌衣巷》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~~百姓家。”推:
①用力移动物体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。”《管子·禁藏》:“不推而往,不引而来,不烦不扰,而民自富。”②推移;移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倏忽变化,与物推移。”欧阳修《刘公墓志铭》:“推诚自信,不为防虑。”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春之月)天子亲载耒耜……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诸侯九推。”④排除;除去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旱既大甚,则不可推。”⑤推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推公法而求索奸人。”(求索:指搜捕。)⑥推广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⑦推求;探究。《旧唐书·韩休传》:“大敏坐推反失情。”⑧推崇;赞许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之东朝,盛推灌夫之善。”(东朝:太后朝。)⑨推荐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。”⑩辞;让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:“徐勣(jī)感德推功,实纯臣也。”(11)推诿;推托。辛弃疾《临江仙·簪花屡堕戏作》:“一枝簪不住,推道帽檐长。”(12)推算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星月之行,可以历推得也。”推理:
推导。《南齐书·王奐传》:“欶以十九日至,兴租以二十一日死,~~检迹,灼然矫假。”理:
①雕琢;加工玉石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“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。”②治理;整治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理民之道,地著为本。”③整理;修整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”归子慕《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》:“农人理耰(yōu)锄,念此岁供早。”(耰: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。)④练习;温习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戏罢曾无理曲时,妆成只是薰香坐。”⑤纹理;条理。刘禹锡《砥石赋》:“圭形石质,苍色腻理。”⑥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 解蔽》:“以可以知人之性,求可以知物之理。”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。”⑦古代的法官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命理瞻伤,察创,视折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叔鱼摄理。”⑧申辩,辩白。《抱朴子·讥惑》:“虽见耻笑,余亦不理也。”⑨顺。贾谊《新书·胎教》:“正其本而万物理。”⑩使者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行理之命,无月不至。”海:
①海洋;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扬州)沿于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②连成片的同类事物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③来自海外的。江总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绿开河柳,池红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启《刻几何原本序》:“百家之学海。”[四海][海内]古人认为中国为海环绕,所以用来指全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于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芒:
(一)①植物的细刺。《周礼·地官·稻人》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”(芒种:指有芒刺的稻麦。)②尖端;毫末。严遵《道德指归论 ·民不畏死篇》:“析毫剖芒,视死如归。”③刀剑的尖端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……而芒刃不顿(者)。”(顿:通“钝”。)④光芒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作作有芒。”⑤通“茫”。1.昏暗;模糊不清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目芒然无见。”2. 愚昧无知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人之生也,固若是芒乎?” (二)huǎng [芒芴(hù)]模糊不清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芒乎芴乎,而无从出乎;芴乎芒乎,而无有象乎。”芒芒:
①渺茫;模糊。陆机《叹逝赋》:“咨余今之方殆,何视天之~~?”②广远,广大。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:“洪水~~。”③繁盛,众多。束晳《补亡诗》:“~~其稼,参参其穑。”④疲倦,疲怠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:“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~~然归。”芒:
(一)①植物的细刺。《周礼·地官·稻人》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”(芒种:指有芒刺的稻麦。)②尖端;毫末。严遵《道德指归论 ·民不畏死篇》:“析毫剖芒,视死如归。”③刀剑的尖端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……而芒刃不顿(者)。”(顿:通“钝”。)④光芒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作作有芒。”⑤通“茫”。1.昏暗;模糊不清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目芒然无见。”2. 愚昧无知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人之生也,固若是芒乎?” (二)huǎng [芒芴(hù)]模糊不清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芒乎芴乎,而无从出乎;芴乎芒乎,而无有象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