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蓬鬓萧疏,人道犹风韵。”诗句出处:《蝶恋花五首》;是元朝诗人许有壬的作品。
九陌千门新雨后。细染浓薰,满目春如绣。恰信东君神妙手。一宵绿遍官桥柳。楼下兰舟楼上酒。沙暖苹香,浑似来时候。说与可人知信否。
老子行年过耳顺。蓬鬓萧疏,人道犹风韵。领略风光元有分。赏心又喜烧灯近。薄雪初消寒欲尽。词馆多闲,时得陪英俊。莫讶连朝为酒困。
万象森森天漠漠。吹彻残更,声咽梅花角。窗外月明无处着。暗萤沾露随风落。梦里诗成浑忘却。起傍屏山,凉透纱帱薄。静里悠然心自乐。
闻道卿卿**损。花落深闺,无限伤春恨。天上灵方吾不靳。为君细染三生鬓。镊白从今闲玉笋。坐看丰姿,潦倒还髫龀。洞里桃花应错认。
一片白云迷楚岫。风卷青秧,*逦波纹皱。马上谁敲诗未就。回头不觉双山堠。渔父樵翁常邂逅。问我何求,无事空奔走。我固苍黄惭二叟。
以上许有壬作品《蝶恋花》共5首
|
【注释】:
蓬:
①蓬草。也叫“飞蓬”。《荀子· 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散乱;蓬松。《晋书 ·王徽之传》:“蓬首散带。”③蓬莱山的简称。神山名。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。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对俗》:“(得道之士)弃神州而宅蓬瀛。”(瀛:瀛洲。相传为海上仙境。)[蓬户]用蓬草编成的门户。指简陋的房屋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终身空室蓬户。”蓬鬓:
蓬乱的鬓发。庾信《谢滕王赉巾启》:“某~~发飒,衰容耆朽,三秋不浴,实荷今恩,十年一冠,弥欣此赉。”鬓:
脸两旁靠近耳朵的头发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萧:
①香蒿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②凄清;冷落。刘伶《北芒客舍》:“枯叶散萧林。”③洒脱。苏辙《武昌九曲亭记》:“(浮图精舍)依山临壑,隐蔽松枥(lì),萧然绝俗。”(枥:木名。)④古国名。春秋时宋的附庸,后为楚所灭。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。[萧条]荒凉。陈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之三十四:“朔风吹海树,萧条边已秋。”[萧索]冷落萧条。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胡关饶风沙,萧索竟终古。”(饶:多。)[萧瑟]1.风声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”2. 寂寞凄凉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人烟渺萧瑟。”[萧墙]古代宫室作为屏障用的矮墙,后借指内部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氏之忧,不在颛(zhuān)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(季氏:季孙氏。春秋后期鲁国贵族。颛臾:古国名。)萧疏:
稀疏,不稠密。杜甫《除架》:“束薪已零落,瓠叶转~~。”疏:
①疏通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禹疏九河。”②清除。仲长统《昌言》:“疏濯胸臆,澡雪腹心。”③分给;分散。《淮南子·道应》:“襄子疏队而击之。”④分赐;给予。《盐铁论·毁学》:“疏爵分禄以褒贤。”⑤稀,与“密”相对。《老子》第七十三章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⑥疏远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。”⑦远亲。亦泛指关系疏远的人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子妇不失其常,则长幼理而亲疏和。”⑧粗略;疏忽;不周密;不细密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天下初定,制度疏阔。”⑨粗糙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三年之丧,齐(zī)疏之服。”(齐:缝边。)⑩指粗食。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彼疏,斯粺。”(11)分条陈述。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数疏光过失予燕王。”(光:人名。)(12)臣下给皇帝的奏章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数上疏谏争。”(13)注释的一种,对古书的前人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《庄子义疏》八卷。”人道:
①为人的法则。《易·系辞》:“有天道焉,有~~焉,有地道焉。”②人伦,伦理。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:“亲亲,尊尊,长长,男女之有别,~~之大者也。”③谓男女结合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“履帝武敏歆”郑笺:“如有~~感己者也,于是遂有身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犹:
①兽名。也叫犹猢,形似麂。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山多犹猢,似猴而短足,好游岩树。”②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对》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七:“月本无光,犹银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③副词。1. 还;仍然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(轫:仞。)2. 尚且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。”(胄:后代。)④通“猷(yóu)”。1.计谋;谋划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方叔元老,克壮其犹。”2.道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犹是经。”(匪:非。是:复指前置宾语。程:效法。)⑤通“由”。1.行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杀亲益荣,犹义也夫!”2.从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纣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,是以难也。”3.由于。《公羊传·庄公四年》:“纪侯之不诛,至今有纪者,犹无明天子也。”⑥通“摇”。摇动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咏斯犹,犹斯舞。”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风韵:
①风度,气韵。李白《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》:“~~逸江左,文章动海隅。”②风格,韵味。夏文彦《图绘宝鉴》卷三:“丹青卷轴,具天纵之妙,有晋唐~~。”③风声,风力。刘禹锡《谢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》:“~~渐高梧叶动,露光初重槿花稀。”④指悠长婉转的声调。《南齐书·柳世隆传》:“垂帘鼓琴,~~清远。”韵:
①和谐的声音。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”②韵母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音有韵,义有类,韵协则言顺,言顺则易入。”③韵脚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声律》:“异音相从谓之和,同声相应谓之韵。”④诗文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或讬言于短韵。”⑤情趣;风度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”⑥神韵;神情。张道洽《咏梅》:“老树有余韵,别花无此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