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内外须、常常顶戴。”诗句出处:《瑶台月三首》;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。
摧云放肆投闲路,清风明月长载。回光返照,莹彻澄波青黛。仿佛里、远望嘉山,静至收归宁海。前生约,今生在。遇明了,便明对。相爱。熙然景致,颐然聚会。这个密妙堪赛。内外须、常常顶戴。香烟起盘袅,尽成雯盖。每从依、仙伴同游,定处看、霞轩神凭三曜。通三昧,论交友交泰。无碍。灵明一点,逍遥自在。
闲闲景致,真闲悟清清,方可分付。元来那个本有,须令坚固。便结作、一粒金丹,五色明霞敷布。同相守,能相聚。回光射,返光顾。遭遇。圆成决得,真师举度。此则助正鲜素。更永永、绵绵响慕。应知道还处,亘初存住。逐莹莹瑞彩祥辉,珍宝珞*琏步。胎仙舞。神仙路。金童引,玉童谕。堪赴。瑶台月照,琼筵雅聚。
修行便要寻捷径。心中长是清净。搜摧妙理,认取元初瞻听。四象内、只用澄鲜,湛湛源流端正。探深奥,观遥*。戴三曜,依三圣。功并。仍兼行满,俱凭悟省。玉润金锐光莹。吐彩艳、重重永定。灵明现圆相,一团红映。何虚空、冥香腾辉,在物外、悠悠能整。从来性。本来命。归云路,出山顶。堪庆。蓬莱岛,遣青谨请。
以上王哲作品《瑶台月》共3首
|
【注释】:
内:
(一)①里面。跟“外”相对。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。”引申为内心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”②内室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先为筑室,家有一堂二内。”③旧称妻妾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七年》:“齐侯好内。”④皇宫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西宫南内多秋草。” (二)nà①接纳;交纳。后作“纳”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百姓内粟千石,拜爵一级。”②结纳;结交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。”内外:
①内部和外部;里面和外面。《国语·楚语》:“夫美也者,上下、~~、小大、远近皆无害焉,故曰美。”②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。《孙子·作战》:“凡用兵之法,驰车千驷,革车千乘,带甲十万,千里馈糧;则~~之费,宾客之用,膠漆之材,车甲之奉,日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。”王注:“内谓国中,外谓军所也。”③自身和外物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~~之分,辨乎荣辱之境。”郭注:“内我而外物。”④内心和外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所谓方者~~相应也,言行相称也。”⑤指女子和男子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礼义不脩,~~无别,男女淫乱。”⑥犹上下,左右。表示概数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八:“唯闻得五样香气,遍满青州,约摸三百里~~,无不触鼻。”外:
①疏远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内:亲近。长:增长。消:减少。)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国君。)②外边;外部。与“内”相对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为外也肃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称夫子好辩,敢问何也?”⑤不正规的;非正式的。《论衡·案书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左氏》之外传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余无足利矣。”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母之考为外王父。”须:
①胡子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美须髯。”②等待;等候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君维须兮云之际?”③需要;需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④必须;应当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。”⑤须臾;片刻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罢不能,不待须而废。”常:
①恒久不变的;固定的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四时无常位。”(四时:四季。)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动静有常。”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民不废时务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、惯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审数,立常备能,则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:“扁鹊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时。《晋书·何曾传》:“未尝闻经国远图,惟说平生常事。”(经:治理。)⑦副词。经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无时不生,无时不化。”⑧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寻常。”⑨通“尝”。曾经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夫日月之有蚀,风雨之不时,怪星之党(tǎng)见(xiàn),是无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党:偶然。)戴:
①加在头上的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父之雠(chóu),弗与共戴天。”(雠:仇人。)《荀子·正名》:“乘轩戴絻。”②拥护;尊敬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朱桓传》:“士民感戴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