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也无灾,亦无祸。

“也无灾,亦无祸。”诗句出处:《迎仙客四首》;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。

五旬五,过半百。诸公把我频搜索。眼如遮耳如闻,口中齿豁,颏上髭须白。外容苍,内容黑,金花地上真粟麦。秆儿钐,穗儿摘。三车搬过,便是迎仙客。

这害风,心已破。咄了是非常持课。也无灾,亦无祸。不求不觅,不肯做墨大。大仙唱,真人和。全真堂里无烟火。无忧子,共三个。顿觉清凉,自在逍遥坐。

这曲破,先入破。迎仙客处休言破。勘得破,识得破。看看把我,肚皮都憋破。会做么,是恁么。奈何子午贪眠么。说甚么,道甚么。自家暗里,独自行持么。

做修持,须搜索。真清真静真心获。这边青,那边白。一头乌色,上面殷红赫。共同居,琉璃宅。琼苞琼蕊琼花折。玉童歌,金童拍。皇天选中,山正是仙客。

以上王哲作品《迎仙客》共4首

【注释】:

也:

①语气词。用在句末。1. 表示判断或肯定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”2.表示疑问或反问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张问:‘十世可知也?’”②助词。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(回:颜回。)③副词。庾信《镜赋》:“不能片时藏匣里,暂出园中也自随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灾:

①本指火灾,后泛指一切灾害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灾及其身。”②降灾;危害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以自灾于厥身。”

亦:

①副词。1. 相当于“也”、“也是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将仲子》:“仲可怀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(仲:老二。怀:怀念。)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2. 表示语气的减弱。相当于“不过”、“只是”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王亦不好士也,何患无士?”(好:喜欢。患:担忧。)②语气词。《诗经·召南·草虫》:“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。”(止:语气词。觏gòu:相遇。)[不亦]用于反问句。表示委婉语气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祸:

①灾患;灾害。与“福”相对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”②降祸;为害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子木有祸人之心。”(子木:人名。)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,必子之言夫!”③遭难;受害。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刘恭见赤眉众乱,知其必败,自恐兄弟俱祸,密教盆子归玺绶,习为辞让之言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