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阴消阳长,气凝丹结,方称全真侣。”诗句出处:《青莲池上客》;是元朝诗人王丹桂的作品。
而今既悟尘劳苦。已是身遭遇。屏弃浮华宜朴素。常怀柔弱,莫生贪妒。言行须相副。闲中不起闲思虑。自得玄中妙玄趣。营养三田无旦暮。阴消阳长,气凝丹结,方称全真侣。
|
【注释】:
阴:
(一)①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。”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夏居山之阴。”②阳光、月亮、星星被遮挡的天气。李东阳《蜀葵》:“纵教雨黑天阴夜,不是南枝不放花。”③背面。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乐府一》:“政和中,一中贵人使越州回,得词于古碑阴,无名无谱,不知何人作也。”④阴影;树阴。辛弃疾《水龙吟·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》:“对桐阴满庭清昼。”⑤阴森;阴冷。龚鼎孳《游七星岩》:“花月炎蒸偏五岭,乍来阴洞逼秋看。”⑥暗中;暗地里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备之未东也,阴与董承等谋反。”⑦诡诈。《新唐书·李林甫传》:“性阴密,忍诛杀,不见喜怒。”⑧男女生殖器的通称。《史记· 吕不韦列传》:“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。”⑨古代哲学概念。 与“阳”相对。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。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寒而暑者,世谓之阴阳。”⑩时光。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大禹圣者,乃惜寸阴;至于众人当惜分阴。”(11)通“荫yìn”。庇荫;庇护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:“既之阴女,反予来赫。”(予:我。赫:拒绝。) (二)ān [亮阴]指帝王居丧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王宅忧,亮阴三祀。”(祀:年。)又《无逸》:“乃或亮阴,三年不言。”消:
①减少;减损。蔡邕《陈太丘碑》:“元方在丧毁瘁,消形呕血。”②消散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:“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”③融化。许浑《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》:“湘潭云尽暮山出,巴蜀雪消春水来。”④除去;消灭。王充《论衡· 治期》:“夫世乱民逆,国之危殆灾害系于上天,贤君之德不能消却。”⑤消磨;度过。方干《冬夜泊僧舍》:“无酒能消夜,随僧早闭门。”⑥消受;享用。白居易《哭从弟》:“一片绿衫消不得,腰金拖紫是何人?”⑦经得起。辛弃疾《摸鱼儿·置酒小山亭》:“更能消几番风雨,匆匆春又归去。”⑧需要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这自然,何消吩咐。”⑨通“销”。熔化。白居易《答友问》:“置铁在洪炉,铁消易如雪。”[消化]人和动物对食物的溶解吸收。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一:“槟榔之功有四……四曰饱能使之饥,盖食后食之,则饮食消化,不至停积。”[消息]1. 消长;增减。《周易·丰》:“日中则昃(zè)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(昃:日偏西。食:通“蚀”,亏损。)2.音信;信息。周准《明妃曲》:“中原消息断,胡地风沙寒。”[消渴]指糖尿病、尿崩症等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口吃而善著书,常有消渴疾。”阳:
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岷山之阳,至于衡山。”《诗经·秦风·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(曰:句首助词。无义。)地名第二个字为“阳”的,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。②太阳;阳光。《诗经·小雅 ·湛露》:“匪阳不晞。”(匪:非。晞:晒干。)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秋阳以暴(pù)之。”(暴:晒。)③温暖。《管子 ·地数》:“阳春农事方作。”④鲜明;明亮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阳。”(朱:红色。孔:甚。)⑤表面上;假装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则阳收其身,而实疏之。”⑥古代哲学概念。与“阴”相对。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阴阳易位,时不当兮。”(时不当:生不逢时。)⑦通“佯”。假装。《汉书·田儋传》:“儋阳为缚其奴。”⑧古邑名。春秋燕地。在今河北省唐县东。长: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气:
①气;气体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云雾也,风雨也,四时也,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临洞庭上张丞相》: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②空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积气耳,亡(wú)处亡气。”(亡:通“无”。)③自然界阴阳风雨等现象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御六气之辩。”(御:掌握适应。六气:指阴阳风雨晦明。辩:同“变”。变化。)④呼吸;气息。《汉书·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武气绝,半日复息。”⑤气味。《大戴礼记·四代》:“食为味,味为气。”⑥气势;精神状态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。”⑧古代医学指人体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精不流则气郁。”凝:
①冰冻;结冰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愁云惨淡万里凝。”②凝结;凝聚。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:“肤如凝脂。”③稳定;巩固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虑以王命,全其力,凝其德。”④精神专注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神凝。”⑤成;形成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”丹:
①丹砂的省称。俗称朱砂。一种红色矿物,从中可提炼汞(gǒng),即水银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巴蜀寡妇清,其先得丹穴,而擅其利数世。”②赤色。杜甫《垂老别》诗:“积尸草木腥,流血川原丹。”③比喻赤诚。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(汗青:喻史册。)④古代道家以丹砂炼药,所炼秘药称“丹”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守丹灶而不顾。”结:
①打结。班固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’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:“以戈击之,断缨。子路曰:‘君子死,冠不免。’结缨而死。”(缨:帽带。)②绳、带子等打成的疙瘩。《古诗十九首·客从远方来》:“著以长相思,缘以结不解。”《论衡·知实》:“天下事有不可知,犹结有不可解也。”③比喻疑难问题所在处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尽见五藏症结。”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四》:“斯言洞见症结。”④情思郁积。周邦彦《风流子》:“何况怨怀长结,重见无期。”⑤凝结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寒风摧树木,严霜结庭兰。”⑥缔结;交结。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乃结为亲友。”《左传· 成公元年》:“齐楚结好。”⑦构建。陶潜《饮酒二十首》之五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”⑧结束;了结。⑨关闭。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青楼临大路,高门结重关。”⑩结果实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雨露之所濡,甘苦齐结实。”(濡rú:沾湿。)方:
(一)①并列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。”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圆。表面积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孙权)割据江东,地方数千里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与圆相对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舆人》:“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心怵惕而震荡兮,何所忧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惧。)⑥正直。《新语·慎微》:“然后忠良方直之人,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。”⑦地区;区域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且五方土音,乡俗好尚,习见习闻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为天圆地方,故称地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戴圆履方。”⑨方法;办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学而无方。”⑩药方;处方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精于方药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贤使能,则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拟;比方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赞》:“票(piāo)骑亦方此意,为将如此。”(票骑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词。1.正在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、项羽方攻陈留。”2. 刚刚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卧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”(治:训练。会猎:一同打猎,是交战的婉辞。)(14)介词。正当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方此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鱼窥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称:
(一)①称量;量重。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度而取长,称而取重。”②举起。《诗经· 豳风·七月》:“称彼兕觥。”③指举荐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祈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称解狐。”④赞扬;颂扬。《商君书·徕民》:“此四王者,万世之所称也,以为圣王,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。”⑤陈述;声言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通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世事。”⑥称呼;称为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秦王欲吞天下,称帝而治。”⑦名称;称谓。嵇康《养生论》:“一亩十斛,谓之良田,此天下之通称也。’”《南史·毛喜传》:“文帝尝谓宣帝曰:‘我诸子皆以伯为名,汝诸子宜用叔为称。’”(尝:曾经。)⑧号称;声称;称作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”⑨名声;声誉。《晋书·王洽传》:“(洽)与荀羡俱有美称。” (二)chèng 测重量的器具。后作“秤”。《淮南子·时则》:“角斗称。” (三)chèn ①适合;相副。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诚恨奉职不称,以为朝廷羞。”《南齐书·张融传》:“(衣)已令裁减,称卿之体。”(卿:对对方的爱称。)②衡量。《晋书·刁协传》:“(刘)裕散其资财,令百姓称力而取之,弥日不尽。”全:
①纯色玉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玉人》:“天子用全。”②完备;完整无缺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③保全;使完好。《韩非子·解考》:“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雠,非全身长生之道也。”④病愈,后写作“痊”。《周礼·天官·医师》:“岁终,则稽其医事,以制其食,十全为上,十失一次之。”⑤副词。完全;全都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诊病决死生,能全无失乎?”真:
①古称仙人为真。《楚辞·九思·守志》:“随真人兮翱翔。”②本性;本质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无益损乎其真。”③真实;真诚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使真伪毋相乱。”④真书,即汉字楷书。⑤副词。的确;实在。杜甫《莫相疑行》:“牙齿欲落真可惜。”侣:
①同伴;伙伴。李清照《永遇乐》:“谢他酒朋诗侣。”又结为伴侣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。”②僧侣,出家修行的佛教徒。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:“且阙行之臣,犹求禄位;毁禁之侣,何惭供养乎?”(行:品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