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引养形全,雾收云敛入无为。”诗句出处:《降中央》;是元朝诗人王吉昌的作品。
盗天地冲和,一气造化丹基。玄牝辅弼枢机。四象三奇。消息盈虚否泰,铅汞抽添坎离。进退循环,玉关风透九霄吹。云行雨施,遍浇溉黄芽雪肌。五彩腾辉低荫,二八香姿。六阳鼎沸,运火候周天数随。引养形全,雾收云敛入无为。
|
【注释】:
引:
①开弓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君子引而不发。”②伸长;延续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我君景公引领西望。”(领:脖子。)③引导;率领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引兵欲攻燕。”又《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引侯生坐上坐。”④避开;退却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秦军引而去。”⑤持取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窦婴引卮(zhī)酒进上。”(卮:酒器。上:指皇帝。)⑥引用;援引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引喻失义。”王充《论衡· 问孔》:“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。”(距:反驳。)⑦乐曲。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故聆曲引者,观法于节奏。”⑧文体之一。略同“序”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恭疏短引。”(疏:陈述。)⑨引荐;推举。《后汉书 ·李膺传》:“故引用天下名士。”⑩量词。旧长度单位。十丈为一引。养:
①养活;使能生活下去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今之孝者,是为之能养。”②饲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释弗击,此所谓‘养虎自遗患’也。”(释:释放;放开。)张俞《蚕妇》: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”③培养;培植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:“方今阳春养物,东作始兴。”④保养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吾闻庖丁之言,得养生焉。”⑤修养;涵养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和愉虚无,所以养德也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⑥教育;熏陶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立大傅少傅以养之,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。”(大傅、少傅:官名。大:同“太”。)⑦给养;生活资料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;养备而动时,则天不能病。”(强本:增强农桑业。备:齐全。动时:按时运动。)⑧养护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敬在养神,笃在守业。”⑨厨师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。”(扈:养马的人。)⑩通“痒”。发痒。《荀子· 正名》:“疾、养、、热。”(chuàng:寒凉。)形:
①[名]形体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颜色憔悴,~容枯槁。”②[名]容貌。王充《论衡·齐世》:“~面丑恶。”③[名]形状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~似酒尊。”④[名]地形。《孙子兵法·地形》:“险~者,我先居之。”⑤[名]形势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~成矣。”⑥[动]表现,显露。萧统《文选序》:“情动于中而~ 于言。”⑦[动]对比。《老子》:“长短相~。”⑧[名]通“型”。铸造器物的模子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随器而制~。”全:
①纯色玉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玉人》:“天子用全。”②完备;完整无缺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③保全;使完好。《韩非子·解考》:“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雠,非全身长生之道也。”④病愈,后写作“痊”。《周礼·天官·医师》:“岁终,则稽其医事,以制其食,十全为上,十失一次之。”⑤副词。完全;全都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诊病决死生,能全无失乎?”雾:
雾气,水蒸汽在气温下降时凝结而弥漫在空中的小水点。苏轼《海棠》:“香雾空蒙月转廊。”收:
①拘捕;拘禁。《诗经·大雅·瞻印(仰)》:“此宜无罪,女反收之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)②收拢;聚集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。”③收获;收割。李绅《悯农》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④收获物或收成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》:“藏帝藉之收于神仓。”⑤获得;获取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大王举梁、楚而西,务在入关,未及收河北也。”张居正《答楚按院陈燕野》:“不费兵力,收此奇功。”⑥取回。《汉书·昭帝纪》:“今年蚕麦伤,所振贷种、食勿收责。”(责:同“债”。)⑦征收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收山泽之税。”⑧收容;容纳;接受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收孤寡,补贫穷。”⑨收拾;收殓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⑩约束;控制。吕岩《寄白龙洞刘道人》:“要取鱼,须结筌(quán);何不收心炼取铅?”(筌:捕鱼器。)(11)停止;结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雷始收声。”谢榛《捣衣曲》:“见说平安收涕泪,梧桐树下捣寒衣。”云: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敛:
①收集;聚集。《周礼· 夏官· 缮人》:“掌诏王射……既射则敛之。”(诏:告。)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此有不敛。”②征收;索取。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!”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为之声义,敛赀财以送其行。”(赀:同“资”,资财。)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今上征敛于富人。”③整肃;约束;收束。《战国策·楚策》:“一国之众,见君莫不敛衽而拜。”④装敛。后作“殓(liàn)”。《 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敛者既敛,必哭。”⑤不足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去沙丘、钜鹿敛三百里。”入:
①进入;由外面到里面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。李白《王右军》:“笔精妙入神。”③特指入朝为官。傅亮《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》:“出征入辅,幸不辱命。”④接受;收入。《左传·宣公元年》:“骤谏而不入。”(骤:屡次。)《新五代史·楚世家》:“岁入万计。”⑤上交;交纳。《墨子·贵义》:“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。”⑥参加;加入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入子之事者,吾为子杀之亡之。”⑦合于;相合;符合。朱庆余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:“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(时:时髦。)⑧入声。古汉语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。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为:
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