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聒耳清音,万派无中幽噎。”诗句出处:《留客住》;是元朝诗人王吉昌的作品。
悟生灭。顿剿断、马颠猿劣。万缘齐放,感得玄黄真诀。归依洗心清净,一向调燮。阴阳功决烈。呼精吸粹,盗虚无、真秀养成愚拙。息分别。气会神交,忘形真悦。聒耳清音,万派无中幽噎。寥阳化成仙域,捧出纯白。风光冰玉洁。神超物外,恣翱翔、坦荡步虚清绝。
|
【注释】:
聒:
喧扰;声音嘈杂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今巫祝之祝人曰:‘使若千秋万岁!’千秋万岁之声聒耳,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。”(巫祝:古代从事通鬼神的迷信职业者。若:你。征:证验。)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宾客盈座,鸣声聒耳。”耳:
①耳朵。人和动物的听觉器官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,人莫之知也。”②用耳听,听说。欧阳修《泷(shuāng)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③语气词。1. 表示限止。相当于“罢了”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前言戏之耳。”2. 表示肯定。相当于“矣”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且吾所为者极难耳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”清:
①水纯净透明,与“浊”相对。屈原《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②洁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洁净;使干净。陆云《盛德赋》:“泛时雨以清天,洒狂尘以肃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张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黄杨惠不轻,虎头光照簟文清。”⑤声音清亮;清脆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扬。)⑥清爽;清凉;寒凉。辛弃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(别:另一。)⑦冷清;凄清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静;清静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咏风》:“劳歌《大风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风曲: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,作《大风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洁;清白;清廉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单纯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贤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径苔芜不可寻。”(12)肃清;使干净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保护圣主,复大权,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(13)用完;用尽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(伍子胥)乃发其箪饭,清其壶浆而食。”(荆:楚国的别称。)(14)中国封建朝代名称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厕所。后作“圊”。《风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学用语。指冲和之气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礼,养之以清。”音:
①乐音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吾尝好音,此人遗我鸣琴。”(尝:曾经。遗:赠给。)②声音。《庄子·胠箧》:“鸡狗之音相闻。”③消息。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:“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。”(宁:难道。嗣:寄给。)④通“荫”。树荫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“鹿死不择音。”[八音]古代对乐器的统称。指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(páo袍)、竹八类。如钟、铃属金类;磬属石类;埙(xūn勋)属土类;鼓属革类;琴、瑟属丝类;柷(zhù祝)属木类;笙、竽属匏类;管、箫属竹类。万:
[万俟(qí)]复姓。派:
①水的支流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百川派别,归海而汇。”②流派,支系。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映》诗:“别派驱杨墨,他镳并老庄。”③政治立场、见解或作风、习气相同的一些人。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四:“程子承周子一派,都是太极中发明。”(程子:程颢、程颐。周子:周敦颐。)④作风;风度。佚名《亡国恨·鞫(jū)供》:“施展阴柔派,事事将人绐(dài)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中: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幽:
(一)①昏暗;深暗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”(迁:迁移。乔:高。)②隐晦;深奥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上周密,则下疑玄矣;上幽险,则下渐诈矣。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研求幽邃。”(邃:精深。)③深沉;沉静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④隐藏的;不公开的。曾觌《海野词·信传玉女》:“幽期密约,暗想浅颦轻笑,良时莫负,玉山倾倒。”(玉山:喻品德容仪。)⑤囚拘;监禁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身幽囹圄之中。”⑥幽雅;幽静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足以畅叙幽情。”王籍《入若耶溪》: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⑦旧指阴间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,君无下此幽都些。”(些:语气词。)⑧古州名。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。[幽默]幽静无声。《楚辞·九章·怀沙》:“眴(shùn)兮杳杳,孔静幽默。”(眴:同“瞬”。目转动。孔:甚。) (二)yǒu黑色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其叶有幽。”噎:
①食物塞喉。《诗经·王风·黍离》:“行迈靡(mǐ)靡,中心如噎。”(靡靡:迟缓貌。)引申为哽咽。苏轼《赠章默》:“章子亲未葬,馀生抱羸(léi)疾,朝吟噎邻里,夜泪腐茵席。”(羸:瘦弱。吟:呻吟。噎邻里:使邻里哽咽。茵席:褥垫。)②阻塞;堵住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城门噎不得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