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缓步不须鸠杖策,酡颜时藉蚁杯烘。

“缓步不须鸠杖策,酡颜时藉蚁杯烘。”诗句出处:《浣溪沙三首》;是元朝诗人宋*的作品。

落日吴江驻画桡。招提佳处暂逍遥。海风吹面酒全销。曲沼芙蓉秋的的,小山丛桂晚萧萧。几时容我夜吹箫。

生长升平鹤发翁。儿郎衣采照方瞳。晨昏甘旨凤城中。缓步不须鸠杖策,酡颜时藉蚁杯烘。懒将身世应非熊。

万瓦轻霜爱日明。游丝来往似春晴。幽禽弄暖百般声。斑竹乍翻经夏箨,绿池犹泛过秋萍。溪桥谁共探梅行。

以上宋*作品《浣溪沙》共3首

【注释】:

缓:

①舒缓;宽松。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”②迟缓;缓慢。跟“急”相对。杜甫《江头五咏·花鸭》:“阶前每缓行。”③延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民事不可缓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首时》:“圣人之事,似缓而急。”④松懈;怠慢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末产不禁,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。”

缓步:

舒徐闲步。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恣心目之寥朗,任~~之从容。”

步:

①行走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。”②踩;踏。陆游《道室杂咏》之一:“岂但烟霄随步武,故应冰雪换形容。”(武:足迹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驾不乱步。”④举足二次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积跬(kuǐ)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脚。)⑤阶段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励士卒,拔寨前进,步步为营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,张言方率数十万众,水步俱下。”⑦长度单位。历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为步,秦代以六尺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记·小石潭记》: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滨泊船处。韩愈《柳州罗池庙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

不:
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须:

①胡子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美须髯。”②等待;等候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君维须兮云之际?”③需要;需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④必须;应当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。”⑤须臾;片刻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罢不能,不待须而废。”

鸠:

①古为五鸠(祝鸠、雎鸠、鸤鸠、鷞鸠、鹘鸠)的总称。今为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。《诗经·召南·鹊巢》:“维鹊有巢,维鸠居之。”(维:助词。)②聚集;收集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“鸠集兆民,于兹魏土。”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:“若得反魂蜀汉,当鸠率宗族,混同王化。”(反:同“返”。)③安定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庶曰可以鉴而鸠赵宗乎。”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若鸠楚竟,敢不听命?”(竟:同“境”。)④度量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度山林,鸠薮泽。”

杖:

①手杖;拐杖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植其杖而芸。”(芸:除草。)②泛指棍棒或棍状物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:“衣铁甲操铁杖以战。”③兵器《汉书·西域传》:“(乌弋)以金银饰杖。”④古代刑法名。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其用刑有五……二曰杖。”⑤刑具名。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“一杖下,一道血,一层皮。”⑥执;持。《尚书·牧誓》:“王左杖黄铖。”⑦依凭。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杖信以待晋。”

策:

①马鞭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,犹无辔策而御駻马,此不知之患也。”②鞭打;驱使。《宋史·叶适传》:“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?”③督促;鼓励。梁·简文帝《吊道澄法师亡书》:“宜应共相策勉,弘遵旧业。”(弘:光大。)④古代用来计算的筹子。王安石《礼乐论》:“天至高也,日月星辰阴阳之气,可端策而数。”⑤计谋;方法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怨陈王不用其策。”⑥谋划;测度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。”⑦拐杖。左思《招隐》诗二首之一:“杖策招隐士。”⑧拄。曹植《苦思行》:“策杖从我游。”⑨君主对臣下使用的一种文书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晋侯嘉焉,授之以策。”(嘉:赞许。)⑩策命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先主于是即帝位,策亮为丞相。”(11)古代议论文体之一。(12)书简;簿册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是故圣人著之简策,传以告后进。”(13)写在策上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上》:“策名就列,或乖大体。”(就列:就位朝列。乖:违背。)

酡:

酒后脸红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美人既醉,朱颜酡些。”(些:句末语气词。)

颜:

①额头;脑门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隆准而龙颜。”(隆准:高鼻。)②面容;脸色。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“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。”(舜:树名。华:古“花”字。)③脸面;脸皮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④色彩。李白《古风》之十二:“松柏本孤直,难为桃李颜。”⑤横匾。《新唐书·马燧传》:“帝榜其颜而宠之。”(榜:题匾。)

时:

①季节;指四季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四时行焉。”②特指农时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③光阴;时光;时候。《吕氏春秋·首时》:“天不再与,时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。南卓《羯(jié)鼓录》:“黄幡繟亦知音,上尝使人召之,不时至,上怒,络绎遣使寻捕。”⑤时辰;时候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。”⑥其时;当时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时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寝。”(健啖:食量过人。寝:丑陋。)⑦机会;时机;时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好从事而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《新唐书·武平一传》:“时不再来,荣难人借。”(荣:荣华富贵。)⑧合时;应时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时代;时世。《吕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”⑩时势;时尚。朱庆余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:“妆罢低声问夫婿: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(11)副词。用以表示时间。1.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,相当于“常常”、“经常”。韩愈《行难》:“圣人不世出,贤人不时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,相当于“有时”、“时而”。杜甫《自阆(làng)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递隐见,人烟时有无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

藉:

(一)①垫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执玉,其有藉者则裼(xī)。”(裼:袒露内衣。)②铺;垫。《周易·大过》:“藉用白茅。”③坐卧在某物上。欧阳修《浮槎山水记》:“荫长松,藉丰草。”④凭借;依靠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敢藉君灵,以济楚师。”(济:帮助。)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。”(兵:兵器。赍jī:送东西给人。)《贞观政要·求谏》:“君欲知过,必藉忠臣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藉弟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(戍:征役。) (二)jí ①践踏;欺凌。《吕氏春秋·慎人》:“杀夫子者无罪,藉夫子者不禁。”(夫子:先生。)《前赤壁赋》:“杯盘狼藉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今我在也,而人皆藉吾弟。”②藉田。天子借民力耕种的田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昔者天子为藉千亩。”③通“籍”。登记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下一》:“(景公)命吏计公禀(廪)之粟,藉长幼贫氓之数。”(氓:民。)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守必自异其人而藉之。”

杯:

①一种盛酒、水、羹等物的器具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覆杯水于坳(ào)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。”(坳:洼下处。芥:小草。)杜甫《九日五首》之一:“重阳独酌杯中酒,抱病岂登江上台。”②量词。用于杯子。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③借指舟船。李白《赠僧崖公》:“何日更携手,乘杯向蓬灜。”

烘:

①烧;烤。杨万里《垂丝海棠盛开》:“风揽玉皇红世界,日烘青帝紫衣裳。”②渲染;衬托。范成大《次韵徐提举游石湖三绝》之二:“日脚烘晴已破烟,山头云气尚披绵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