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千外,柳风柔小,无力着春娇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庭芳》;是元朝诗人宋*的作品。
雨意**,养花天气,卖*何处春箫。清明上已,车马正连朝。对酒唱、归时多忘,惜华心、醉后偏饶。凝云暮,青楼帘卷,几度对魂销。无聊。空怅望,东阑雪剩,北郭香飘。梦江南行乐,水远山遥。深院宇、绿窗啼鸟,晴寒食、宝月良宵。秋千外,柳风柔小,无力着春娇。
|
【注释】:
秋:
①谷物成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麦秋至。”②秋天的庄稼。赵汝鐩《耕织叹》:“香穗垂头秋登场。”③秋季,农历七至九月。李绅《悯农二首》之一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④一年的时间段。《史记·梁惠王世家》:“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。”⑤时刻;时候。《宋史·宗泽传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陆游《诉衷情》:“胡未灭,鬓先秋。”⑦形容飞的样子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飞龙秋,游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凤凰秋秋。”外:
①疏远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内:亲近。长:增长。消:减少。)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国君。)②外边;外部。与“内”相对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为外也肃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称夫子好辩,敢问何也?”⑤不正规的;非正式的。《论衡·案书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左氏》之外传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余无足利矣。”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母之考为外王父。”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柔:
①软;弱。与“刚”相对。《周易·说卦传》:“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”苏轼《满庭芳》:“好在堂前细柳,应念我,莫剪柔柯。”(柯:枝。)②温婉和顺。《管子·四时》:“柔风甘雨乃至。”③安抚;怀柔。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:“柔远能迩,以定我王。”小:
①微小;细小。与“大”相对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此小大之辩也。”②低;低微。古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十五府小史,二十朝大夫。”(府:太守官府。小史:小吏。朝:朝廷。)③狭小;狭隘。④轻视。《左传·桓公四年》:“秦师侵芮,败焉,小之也。”⑤年幼。《晋书·郗鉴传》:“时兄子(郗)迈、外甥周翼并小,常携之就食。”也指年幼的人。李白《长干行》:“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”(嫌猜:嫌疑。)又指排行最末的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”(霍霍:磨刀声。)⑥稍微;略微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今病小愈。”⑦旧时特指妾。⑧谦词。1. 指与自己有关的事物。2. 自称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小小有母,皆尝小小之食矣。”⑨表示时间短暂。杨万里《夏夜追凉》:“开门小立月明中。”⑩副词。表示程度浅。相当于“稍微”。《后汉书 ·应劭传》:“制御小缓,则陆掠残害。”(制御:统治。陆掠:掳掠。)[小人]1. 平民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”2. 指没有道德修养的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3.自称的谦词。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力:
①力气,力量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有人于此,力不能胜一匹雏,则为无力人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举百钧。”②能力;才能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”元结《上〈时议三篇〉表》:“百姓劳苦,力用不足。”③权力;势力;威力。贾谊《新书·藩疆》:“欲天下之治安,天子之无忧,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;力小则易使以义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。”④功劳。《礼记· 夏官·司勋》:“治功曰力,战功曰多。”⑤功效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且譬之于天,其有五材,而将用之,力尽而敝之。”(五材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)⑥劳役;力役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有布缕之征,粟米之征,力役之征。”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任力以夫,而议其老幼。”也指役使。范仲淹《张公神道碑》:“公请增长堤二百里,旁锢巨石为十闼,以疏其横流,舍(shè)役伍于堤上,不力一民,而日广月高。”(闼:门,指闸。舍:止宿。)⑦努力;尽力;竭力。《后汉书· 桓帝纪》:“自忠贤力争,屡折奸锋,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。”(斟:夏太康被羿逐所居处;彘:周厉王流放处。)杜甫《往在》:“冗官各复业,土著还力农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若民不力田,墨乃家畜。”(墨:通“没”。没收。)⑧甚;厉害。《汉书·汲黯传》:“今病力,不能任郡事。”春:
①春天,春季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。”②年;岁。高适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诗:“一卧东山三十春。”③生机;生命。欧阳修《奉使道中寄垣师》:“塞垣春枯积雪溜,沙砾威怒黄云愁。”(塞垣:指长城。溜:流水。)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。崔珏(jué)《有赠》:“两脸夭桃从镜发,一眸春水照人寒。”(春水:指女子的眼睛。)⑤春色;喜色。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·熙朝乐事》:“谚云:‘蓬开先百草,戴了春不老。’”⑥春情;情欲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怀春,吉士诱之。”⑦指酒。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:“玉壶买春,赏雨茅屋。”娇:
①美丽;可爱。梁简文帝《东飞伯劳歌二首》之二:“少年年几方三六,含娇聚态倾人目。”(年几:年纪。)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云有第五郎,娇逸未有婚。”②柔弱,柔嫩。晏几道《临江仙》:“绿娇红小正堪怜。”③宠爱;溺爱。李商隐《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》:“闻君来日下,见我最娇儿。”(日下:指长安。)杜甫《羌村》之二:“娇儿不离膝,畏我复却去。”④娇气。和凝《柳枝》:“拽住仙郎尽放娇。”(仙郎:称情郎。)⑤代指美女。陈后主《同管记陆琛七夕五韵》:“故娇隔分别,新欢起旧情。”⑥同“骄”。骄横。《汉书·西域传上·罽宾国》:“有求则卑辞,无欲则娇嫚。”(卑辞:言辞谦卑。欲:欲求。嫚:轻侮。)⑦指乐声或语音纤细的,柔美动听的。庾信《夜听捣衣》:“新声绕夜风,娇转满空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