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韩颠彭蹶无数。”诗句出处:《摸鱼儿》;是元朝诗人李俊明的作品。
这光景能消几度。大都数十寒暑。结庐人在山深处,万壑千岩风雨。朝复暮。甚不管、堂堂背我青春去。高情自许。似野鹤孤云,江鸥远水,此兴有谁阻。功名事,休叹儒冠多误。韩颠彭蹶无数。一溪隔断桃源路。只有人家鸡黍。歌且舞。更不住、醉中时出烟霞语。暂来樵斧。贪看两争棋,人间不道,俯仰成今古。
|
【注释】:
韩:
古国名。1.周代诸侯国。其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。后为晋所灭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邗、晋、应、韩,武之穆也。”2.战国时诸侯国。其地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。后为秦所灭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韩者,晋之别国也。”颠:
①头顶。《诗经·秦风·车邻》:“有马白颠。”②顶部。陶潜《归园田居》: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③颠倒。刘向《九叹·愍命》:“今反表以为里兮,颠裳以为衣。”④倒下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⑤颠簸。⑥通“癫”。疯狂。张籍《罗道士》诗:“持花歌咏似狂颠。”蹶:
(一)①跌倒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乃推而蹶之。”《吕氏春秋·慎小》:“人之情,不蹶于山而蹶于垤。”(垤dié: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。)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远者竭蹶而趋之。”(竭:力尽。)②挫折;挫败。贾谊《陈政事疏》:“蹶六国,兼天下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兵法:百里而趋利者,蹶上将。”③踩;踏。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蹶崭岩。”《论衡·论死》:“举足而蹶。”④竭尽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,天下财产何得不蹶?”⑤受挫折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必蹶上将军。”[蹶然]1.颠仆的样子。曹丕《列异传》:“儿随父入山,父忽蹶然倒地,乃变成白鹿。”2. 急促的样子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于是尉他(tuō)乃蹶然起坐,谢陆生。”(尉他:南越尉赵他。谢:致歉。) (二)guì① 动;摇动。宋玉《风赋》:“蹶石伐木。”(伐:击。)②急忙的样子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蹶然举耳以为是也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数:
(一)①计算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简发而栉,数米而炊。”(栉:梳。)②比较起来最突出。杜甫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》:“国初以来画鞍马,神妙独数江都王。”③责备;列举(罪行)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使吏数之。”④称说;诉说。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:“馀子碌碌,莫足数也。”(馀子:其余的人。)施鉴《天仙子·秋闺》:“无人处,深深语,天涯往事难重数。” (二)shù ①数目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号物之数谓之万。”②数词。几;几个。陈恭尹《秋日西郊宴集》:“欲洒新亭数行泪,南朝风景已全非。”(新亭:亭名。)③算术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三曰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”④天命;气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以为李广老,数奇,毋令当单于。”⑤规律;法则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凡举大事,毋逆大数,必顺其时。”⑥技艺;方术。《孟子 ·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为数,小数也。” (三)shuò ①多次;频繁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今吾嗣为之十二年,几死者数矣。”②副词。屡次。《孙子·行军》:“屡赏者窘也,数罚者困也。” (四)cù 细;密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数罟(gǔ)不入洿(wū)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”(罟:网。洿池:池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