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处处圆通,头头皆是,放开心月。”诗句出处:《柳梢青三首》;是元朝诗人姬翼的作品。
灵明本无圆缺。先太易、常存浩劫。一受成形,随流忘返,死生磨灭。贪婪百种遭殃,谩贩骨、如山未歇。正眼开时,元无一物,顿然超越。
明彻口头三昧,拂迹便、忘言守拙。古道潜通,先贤冥会,太平时节。长安陌上纵横,更不在、拈花摘叶。处处圆通,头头皆是,放开心月。
人静月明时节。渐煮茗、炉中火灭。心宇灰寒,古桐丝断,烬花凝结。惺惺梦及华胥,迥表里、冰凝玉洁。瑞气冲融,丹云缥缈,五明宫阙。
以上姬翼作品《柳梢青》共3首 |
【注释】:
处:
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处若忘,行若遗,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独处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。”④交往;相处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相处二十日,争曲直,屡当死。”⑤处置;办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”⑥处罚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人间巧伪渐多,竞湿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绢以为市,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处所;地方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知水草处,军得以不乏。”处处:
到处。各处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群盗~~并起。”处:
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处若忘,行若遗,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独处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。”④交往;相处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相处二十日,争曲直,屡当死。”⑤处置;办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”⑥处罚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人间巧伪渐多,竞湿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绢以为市,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处所;地方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知水草处,军得以不乏。”圆:
①圆形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。”(中:符合。)王维《使至塞上》: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”②天的代称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。《淮南子 ·本经》:“戴圆履方。”(履:踩;踏。方:指地。)③周全;圆满。常达《山居八咏》之七:“胡僧论的旨,物物唱圆成。”(胡:指外国。的:明白。)又使之周全。④团圆。辛弃疾《木兰花慢·滁州送范倅》:“况屈指中秋,十分好月,不照人圆。”⑤婉转;圆润。白居易《题周家歌者》诗:“深圆似转簧。”⑥圆周长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且之网得白龟焉,其圆五尺。”⑦环绕。《晋书·阮咸传》:“圆坐相向。”⑧旋转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忿狷》:“鸡子于地圆转未止。”通:
①通向;通到。陈寿《隆中对》:“西通巴蜀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”②通行;通过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”③贯通;没有阻碍的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”④顺畅;畅通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⑤疏通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决通川防,夷去险阻。”《北史·宇文恺传》:“今录其疑难,为之通释,皆出证据,以相发明。”(发明:阐明。)⑥流通;交换。薛福成《变法》:“环大地九万里之内,罔不通使互市。”(罔:无。)⑦交往;沟通。《左传 · 桓公七年》:“卫孙桓子来盟,始通。”周密《齐东野语》卷十:“既贵,耻其家微,阴有所遗,而绝不与通。”⑧四通八达的。《晋书·列女传》:“恨不得枭(xiāo)汝首于通逵,以塞大耻。”(枭:斩首悬挂。逵:大路。)⑨知晓;通晓。《吕氏春秋·谨听》:“通乎己之不足,则不与物争矣。”嵇康《释私论》:“是故言君子,则以无措为主,以通物为美。”⑩开通;开明。《汉书·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,仁孝子爱之恩。”(11)传达;通知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竖》:“内竖掌内外之通令。”(12)全部;整个。曹植《与吴质书》:“时有所虑,至通夜不瞑。”(瞑:同“眠”。)(13)共同的;通常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天下之通义也。”司马光《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》:“臣闻量能授职者,人主之通术。”(14)(马)粪。《后汉书·戴就传》:“乃卧就覆船下,以马通熏之。”(15)量词。1. 用于文书,表示一份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无不传写,各有一通。”2. 用于击鼓。相当于“阵”、“遍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传吏疑其伪,乃椎鼓三通。”皆:
①都;全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二臣者,皆不欲也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。”(爱:吝啬。)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。”温庭筠《望江南》:“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”②普遍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以洽百礼,降福孔皆。”(洽:合。孔:甚。)③通“偕”。相同;偕同。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:“亡国之主,不自以为惑,故与桀、纣、幽、厉皆也。”(幽、厉:指周幽王、周厉王。)又《上德》:“虚素以公,小民皆之。”(虚素:处虚服素、恬淡质朴的意思。)是:
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放:
①驱逐;流放。《左传·庄公六年》:“夏,卫侯入,放公子黔牟于周,放宁跪于秦。”(黔牟、宁跪:皆人名。)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流共工于幽州,放驩兜于崇山。”②免去;解脱;逃逸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官政二》:“开封府十七县皆以岁旱放税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。”③放弃;弃置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郑声淫而乱乐,圣王所放。”④放纵;放任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汤居亳,与葛为邻,葛伯放而不祀。”⑤发出。白居易《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》:“云破山呈色,冰融水放光。”(梦得:刘禹锡字。)又发遣。何景明《胡人猎图歌》:“呼鹰放犬无不为,数骑弯弓竞驰突。”⑥指花开放。杜甫《留别公安太易沙门》:“江南红梅已放春。”⑦发放;从上往下传达命令。《元典章·朝纲·省部减繁格例》:“如经都省复奏或改授者,自都省奏准月日放支。”(都省:宰相官职的称呼。支:支付。)又指借钱与人以取利息。《北齐书·陈元康传》:“放责(zhài)交易,遍于州郡。”(责:同“债”。)⑧放下;搁置。《南史·元凶刘劭传》:“王罗汉昏酣作妓,闻官军已度,惊放仗归降。”⑨通“仿”。仿效;模拟。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,宜少放古以自节焉。”(少:稍。)开:
①开门。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:“昔上古龙门未开。”《老子》第二十七章:“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。”(关楗:门闩。)②打开;张开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”(轩:窗。)③舒展;开放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引申为舒展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”④伸展。杜甫《往在》:“京都不再火,泾渭开愁容。”(火:战火。)崔珏《哭李商隐》:“一生襟抱未曾开。”(襟抱:抱负。)⑤分开;分离。《吕氏春秋·贵信》:“地不刚,则冻闭不开。”阮籍《大人先生歌》:“天地解兮六合开。”(六合:天地四方。)引申为散开。杜甫《梅雨》:“云雾密难开。”杜甫《雨》:“蛟龙斗不开。”⑥切;割。⑦开辟;开发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开地数千里,此其大功也。”《晋书· 羊祜传》:“辟土开疆。”又为开通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骞开外国道。”李白《望天门山》:“天门中断楚江开。”引申为扩大,扩展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节其流,开其源。”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武皇开边意未已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开地千里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十一》:“南逾山脊,为新开道。”⑧开创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为后世开业。”⑨开始。《诗经·周颂· 武》:“允文文王,克开厥后。”(允文:确实有文德。克:能够。厥:其。)《论衡·书解》:“商鞅相孝公,为秦开帝业。”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开岁发春兮,百卉含英。”⑩发动或操纵。杜甫《登白马潭》:“水生春缆没,日出野船开。”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抚记上》:“关天培开炮应之,击断洋船头鼻,西兵多落海死。”(11)消散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心:
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潜《归田园居》之三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从朔至晦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。李贺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谢郎妓。”⑤指妇人的月经。王建《宫词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唤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弥厥月,先生如达。”(诞:助词。弥:满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达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国古代西域国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乐府《孤儿行》:“拔断蒺藜肠月中,怆欲悲。”(肠:指小腿肚子。)月。:
“月。”诗句出处:《一七令·赋月》;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。 月。光辉,皎洁。耀乾坤,静空阔。圆满中秋,玩争诗哲。玉兔镝难穿,桂枝人共折。万象照乃无私,琼台岂遮君谒。抱琴对弹别鹤声,不得知音声不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