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看蓬莱紫府,长春胜景,妙无加矣。

“看蓬莱紫府,长春胜景,妙无加矣。”诗句出处:《水龙吟》;是元朝诗人长筌子的作品。

故乡何处栖迟,海山雾敛春风细。花浓石润,云娇烟淡,天容如水。芝桂香分,橘橙酒滟,锦茵*翠。佩霓裳缥渺,飞琼羽盖,瑶池宴,赏佳丽。俯笑人间富贵。到头来、一场虚伪。桑田暗改,人生空老,谁能适意。虎战龙争,汉兴秦灭,今成何济。看蓬莱紫府,长春胜景,妙无加矣。

【注释】:

看:

①向远处看;望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阐始作《扬州赋》……庾公闻赋成,求看,兼赠贶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贶:赠,赐。)②观察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庐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适《送田少府贬苍梧》:“丈夫穷达未可知,看君不合长贫贱。”(苍梧:县名。合:应该。)③观赏。李白《清平调》之三: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”(倾国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访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(陈仲举)至便问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梁车为邺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听;闻。杜甫《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话王室,感动几销忧。”⑥助词。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,表示试一试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(争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种金属小刀,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护]照料;护理。张之翰《金缕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茔(yíng)松柏谁看护?”(先茔:祖先坟地。)

蓬:

①蓬草。也叫“飞蓬”。《荀子· 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散乱;蓬松。《晋书 ·王徽之传》:“蓬首散带。”③蓬莱山的简称。神山名。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。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对俗》:“(得道之士)弃神州而宅蓬瀛。”(瀛:瀛洲。相传为海上仙境。)[蓬户]用蓬草编成的门户。指简陋的房屋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终身空室蓬户。”

莱:

①藜。植物名,嫩叶可食。《诗经·小雅·南山有臺》:“南山有臺,北山有莱。”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此味非饴蜜也,必苦莱亭历也。”(亭历:一种野菜。)②杂草;长满杂草的荒地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环堵之室,茨之以蒿莱。”《孟子·娄离上》:“辟草莱,任土地者次之。”③除草。《周礼·地官·山虞》:“若大田猎,则莱山田之野。”④周代诸侯国名。在今山东省黄县东南。《左传·襄公六年》:“齐侯灭莱。”⑤休耕的田地。《周礼·地官·县师》:“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,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。”

紫府:

仙人居住的地方。《抱朴子·祛惑》:“及到天上,先过~~。”

府:

①古代国家贮藏财物及收藏文书的地方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且绝民用而实王府,犹塞川原而为潢(huáng)污也。”(实:充实。潢污:积水处。)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史书而藏之府。”②称聚集之处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诗书,义之府也。”③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。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君其召诸侯,令待府舍。”④达官贵人的住宅或尊称别人的住宅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诛茅宋玉之宅,穿径临江之府。”⑤旧时行政区划名。唐、宋时大州及京都所在地称府;后来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。”⑥通“腑”。脏腑。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:“先王所以平和府藏,颐养精神,致之无疆。”

长:
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

春:

①春天,春季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。”②年;岁。高适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诗:“一卧东山三十春。”③生机;生命。欧阳修《奉使道中寄垣师》:“塞垣春枯积雪溜,沙砾威怒黄云愁。”(塞垣:指长城。溜:流水。)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。崔珏(jué)《有赠》:“两脸夭桃从镜发,一眸春水照人寒。”(春水:指女子的眼睛。)⑤春色;喜色。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·熙朝乐事》:“谚云:‘蓬开先百草,戴了春不老。’”⑥春情;情欲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怀春,吉士诱之。”⑦指酒。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:“玉壶买春,赏雨茅屋。”

胜:

①(旧读shēng)能承担;经得起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枝大本小,将不胜春风。”(本:茎干。)②(旧读shēng)尽;完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。”③战胜。跟“负”、“败”相对。《诗经·周颂·武》:“嗣武受之,胜殷遏刘。”(嗣武:指周武王。遏刘:制止屠杀。)④胜过;超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。”⑤克制:制服。《盐铁论·周秦》:“臧文仲治鲁,胜其盗而自矜。”(矜:夸耀。)⑥优美的;美好的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”⑦胜地或胜景。柳宗元《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》:“见怪石特出,度其下必有殊胜。”⑧优良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胜友如云。”

景:

(一)①日光;光亮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。”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流景曜之(wěi)晔。”(晔:光辉灿烂。)也指太阳。潘岳《杨仲武诔》:“日昃(zè)景西,望子朝阴。”(昃:日偏西。朝:宫室。)②光阴;时光。傅玄《九歌曲》:“岁莫景迈群光绝,安得长绳系白日?”③风景;景物。《汉书· 梅福传》:“此何景也?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四时之景不同。”④情形;景况。李白《赠僧崖公》:“昔往今来归,绝景无不经。”⑤大。成公绥《啸赋》:“游崇岗,陵景山。”(陵:登上。)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龙举而景云属。”(属zhǔ:连接;跟随。) (二)yǐng 阴影;影子。后作“影”。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景从云合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赢粮而景从。”(赢yíng:背。)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照日光而无景。”

妙:

①好;美好。《论衡·定贤》:“曲妙人不能尽和。”②奇巧;奇妙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术即妙而犹学。”③精微;微妙。《申鉴·杂言下》:“幽深谓之玄,理微谓之妙。”④幼小;细小。钱起《送傅管记赴蜀军》:“才略纵横年且妙。”(才略:才干谋略。纵横: 奔放 自 如。) ⑤通 “眇(miǎo)”。遥远。《韩非子· 难言》:“闳大广博,妙远不测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加:

①诬枉。《荀子·致士》:“残贼加累谮,君子不用。”又指夸大失实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②增加;超过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若夫欲利人之心,不可以加矣。”③把此物放彼物上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严光》:“因共偃卧,光以足加帝腹上。”《吕氏春秋·用民》:“剑皆加于肩。”又指穿戴。刘昼《新论·慎独》:“人之须善,犹首之须冠,足之待履。首不加冠,是越类也;行不蹑履,是夷民也。”(越类:越人一类;古时越人披发文身。不蹑履:赤脚,不穿鞋。)④施加;予以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(孔子)曰:‘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! 请命有司!’有司加法焉,手足异处。”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大王加惠,以小易大,甚善。”⑤担任;晋升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夫子加齐之卿相,得行道焉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侍中、左右曹、诸吏、散骑、中常侍,皆加官,所加或列侯、将军、卿大夫……至郎中,亡(wú)员,多至数十人。”(亡员:没有实职。)⑥副词。更;更加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,加有治辨强固之道焉。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。”

矣:

语气词。①表示既成事实,即事物的已然。相当于“了”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险阻艰难,备尝之矣。”②表示肯定的推测,即事物的必然。相当于“了”、“啦”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愿君留意臣之计! 否,必为二子所禽矣。”(禽:通“擒”。捉拿。)③表示感叹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孽矣!无此事也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甚矣,汝之不惠!”(惠:同“慧”。聪明。)④表示命令或请求。相当于“吧”、“啊”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君无疑矣。”⑤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呢”、“啦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德何如,则可以王(wàng)矣?”(王:行王道。)⑥表示语气的停顿,引起下文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。”(思:句末语气词。)⑦代词。与“之”相当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