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兴亡视今犹昔,问渔樵、何处笑谈间。”诗句出处:《木兰花慢》;是元朝诗人陈思济的作品。
望西南之柱,插开翠,一峰寒。尽泄雾喷云,撑霆拄月,气压群山。神仙。旧家洞府,但金堂、玉室画中看。苔壁空留陈迹,碧桃何处骖鸾。兵余城郭半凋残。制锦古来难。喜村落风烟,桑麻雨露,依旧平安。兴亡视今犹昔,问渔樵、何处笑谈间。斜倚西风无语,夕阳烟树空闲。以道吾怀。至元十七年秋七月二十二日,秋岁陈思济为吴清虚周清溪题于琳宇之一庵。洞霄诗集卷九。
|
【注释】:
兴:
①[动]起身,起 来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从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动]兴起,建立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汉~,至孝文四十有余载。”③[动]发动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汉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兴盛。与“废”相对。《论语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则礼乐不~。”⑤(xing)[名]兴致,兴趣(后起意义)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尽而返。”亡:
(一)①逃跑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请由此亡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从径道亡,归璧于赵。”②外出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(时其亡:趁他不在家时。)③失去;丢失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④死。《资治通鉴·卷第六十五》:“今刘表新亡,二子不协,军中诸将,各有彼此。”⑤灭亡;与“存”相对。《左传 ·僖公五年》:“虢亡,虞必从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笑曰:‘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’”杜牧《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诗》:“经书括根本,史书阅兴亡。”⑥通“忘(wàng)”。忘记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人不能自止于足,而亡其富之涯乎。”(二)wú 同“无”。①没有。《汉书·胡建传》:“贫亡车马。”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用之亡度,则物力必屈。”②副词。表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家亡得私贩卖,与民争利。”《列子·愚公移山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视:
①看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下视其辙。”②观察;审视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。”③对待;看待。黄宗羲《原君》:“视下天为莫大之产业。”④探望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 张辽传》:“辽还屯雍丘,得疾,帝遣侍中刘晔将(jiàng)太医视疾。”(将:带领。)⑤比照;比较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其辱人贱行,视五人之死,轻重固何如哉?”⑥通“示”。向……表示;显示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亦视项羽无东意。”[视事]1.办公;理事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崔子称疾,不视事。”2.任职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[张衡]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(上书乞骸骨:犹言向上打报告申请退休养老。)今:
①此时;现在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夫今者殊不欲食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(崔子)今不来矣。”②现代。与“古”相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”(反:违反。)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③今日。《诗经·召南·摽有梅》:“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。”(庶:多。士:指未婚男子。迨dài:及;到。)④当今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。”⑤将要;将会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竖子不足与谋,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。”⑥不久。《史记·申屠嘉列传》:“汝第往,吾今使人召若。”⑦假如;如果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。”犹:
①兽名。也叫犹猢,形似麂。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山多犹猢,似猴而短足,好游岩树。”②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对》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七:“月本无光,犹银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③副词。1. 还;仍然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(轫:仞。)2. 尚且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。”(胄:后代。)④通“猷(yóu)”。1.计谋;谋划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方叔元老,克壮其犹。”2.道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犹是经。”(匪:非。是:复指前置宾语。程:效法。)⑤通“由”。1.行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杀亲益荣,犹义也夫!”2.从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纣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,是以难也。”3.由于。《公羊传·庄公四年》:“纪侯之不诛,至今有纪者,犹无明天子也。”⑥通“摇”。摇动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咏斯犹,犹斯舞。”昔:
①同“腊”。干肉。《逸周书·器服》:“焚菜脍五昔。”(脍:细切的肉。)②从前;往日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昔商君相秦也。”③陈旧;久远。钱谦益《渡河闻何三季穆之讣》:“清言酌昔酒。”④通“夕”。夜晚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蚊虻噆(zǎn)肤,则通昔不寐矣。”(噆:叮。)⑤通“错(cuò)”。交错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老牛之角紾(tiǎn)而昔。”(紾:纹理粗糙。)⑥末尾;终了。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孟夏之昔,杀三叶而获大麦。”[昔昔]夜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昔昔梦为国君。”问:
①询问;与“答”相对。《史记 · 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怪而问之。”②责问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复,寡人是问。”(复:返。)③管;干预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恣所为不问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问;问候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问之。”⑤赠送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杂佩以问之。”⑥通“闻”。1. 音讯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。”(羁寓:寄居。)2. 名声;声誉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义问。”(宣昭:宣扬昭示。)渔:
①捕鱼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以佃以渔。”(佃:畋;打猎。)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竭泽而渔,岂不获得?”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。《汉书·何并传》:“以气力渔食闾里。”(闾里:乡里。)樵:
①木柴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伐薪樵,治官府。”②打柴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禁刍牧采樵。”③打柴者。王安石《谢公墩》诗:“问樵樵不知,问牧牧不言。”④通“谯”。谯楼。建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为堑垒木樵。”(堑:壕沟。垒:壁垒。)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处:
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处若忘,行若遗,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独处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。”④交往;相处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相处二十日,争曲直,屡当死。”⑤处置;办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”⑥处罚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人间巧伪渐多,竞湿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绢以为市,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处所;地方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知水草处,军得以不乏。”谈:
①对话;谈论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客从外来,与坐谈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遍国中无与立谈者。”②言论;主张;言谈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然惠施之口谈,自以为最贤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慎、墨不得进其谈。”(慎:慎子。墨:墨子。)间:
(一)①空隙;缝隙。《庄子· 养生主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”(节:骨节。)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。”②隔阂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间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母子慈爱,始终无纤介之间。”(纤介:比喻微小。)③间隔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骨微伤,病间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临时住所。丛祠:神祠。)⑤离间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他人一间,女能复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⑥参与;介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⑦搀合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已去,间至军中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”⑨副词。断断续续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在患难中,间以诗记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有间,大鱼动。”②当中;中间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”③空间;期间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④量词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