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虚淡素甘贫乐,纵酷暑难侵道哲堂。”诗句出处:《百宝妆》;是元朝诗人长筌子的作品。
榴蕊浓芳,帘幕半卷,清闲白昼偏长。院宇无尘,微雨过池塘。幽轩细细,风披竹欹,石枕藤床。分外凉。看云峰偃仰,高眠晃然,已到义皇。休休尘世俱忘。真常妙用,安排黄卷炉香。莫羡俗情,如蚁慕膻肠。清虚淡素甘贫乐,纵酷暑难侵道哲堂。好栖心见素家风,洞中别是仙乡。
|
【注释】:
清:
①水纯净透明,与“浊”相对。屈原《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②洁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洁净;使干净。陆云《盛德赋》:“泛时雨以清天,洒狂尘以肃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张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黄杨惠不轻,虎头光照簟文清。”⑤声音清亮;清脆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扬。)⑥清爽;清凉;寒凉。辛弃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(别:另一。)⑦冷清;凄清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静;清静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咏风》:“劳歌《大风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风曲: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,作《大风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洁;清白;清廉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单纯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贤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径苔芜不可寻。”(12)肃清;使干净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保护圣主,复大权,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(13)用完;用尽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(伍子胥)乃发其箪饭,清其壶浆而食。”(荆:楚国的别称。)(14)中国封建朝代名称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厕所。后作“圊”。《风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学用语。指冲和之气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礼,养之以清。”清虚:
①月宫。谭用之《江边秋夕》:“七色花虬一声鹤,几时乘兴上~~。”②清净,虚无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~~淡泊,归之自然。”虚:
①大土山。《诗经·鄘风·定之方中》:“升彼虚矣,以望楚矣。”②废墟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凡十三岁,社稷为虚。”③集市。柳宗元《童区(ōu)寄传》:“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。”④空虚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⑤空着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梁王虚上位。”⑥虚假。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听谗人之虚辞。”⑦副词。徒然,白白地。李商隐《安定城楼》:“贾生年少虚垂涕。”(贾生:汉代贾谊。)⑧指清静无欲的内心境界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淡:
①不浓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五章:“淡乎其无味。”②微弱;不强。杨万里《过百家渡》诗:“一晴一雨路干湿,半淡半浓山叠重。”③颜色浅。蔡元培《蔡孑民先生言行录·图画》:“其不设色者,曰水墨,以墨笔为浓淡之烘染者也。”④平淡;冷淡。《后汉书· 张衡传》:“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”⑤清淡;没意思;没兴味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如醴。”[淡淡]1. 颜色浅。杜甫《行次盐亭》诗:“云溪花淡淡。”2.隐隐约约的样子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淡淡焉若有物存,莫识其状。”(莫识:莫有人认识。)3.水波动的样子。潘岳《金谷集作》诗:“绿池泛淡淡,青柳何依依。”素:
①生绢。古诗《上山采蘼芜》:“织缣(jiān)日一匹,织素五丈余。”(缣:细绢。)②本色;白色。《吕氏春秋·当染》:“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’”(苍:青绿色。)③颜色单纯;不艳丽。特指凶丧之事所用的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子婴即系颈以组,白马素车。”④质朴;不加修饰。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:“不雕其素。”⑤蔬菜瓜果等食物或不带荤腥的食品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居道上,不素食。”⑥真情;诚心。后作“愫”。苏轼《徐州谢上表》:“惟有朴忠之素,既久而犹坚。”⑦副词。1.向来;一向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项羽亦素闻张耳贤。”2.空;白白地。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甘:
①味美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甘肥周于堂,卮酒豆肉集于宫。”(周:遍布。豆:盛肉器。)②甜味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口辨酸咸甘苦。”③美好;动听。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竹林果园,芳草甘木。”④情愿;乐意。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:“甘受诟厉。”张耒《夜坐》:“梧桐真不甘衰谢,数叶迎风尚有声。”贫:
①穷。与“富”相对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。”②匮乏;缺少。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:“富于万篇,贫于一字。”乐:
(一)①音乐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。”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,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为奏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……士饮酒不乐。”②乐工;演奏音乐的人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”(归:通“馈”。赠送。)③乐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则钟瑟皆随,竽唱则诸乐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乐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其乐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爱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籍平生曾游东平,乐其风土。”纵:
(一)[纵臾rǒng]鼓动别人作坏事。《汉书·衡山王刘赐传》:“日夜纵臾王谋反事。” (二)zòng ①放;发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。”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“秦西巴弗忍,纵而予之。”②释放;放走。《旧唐书·杨恭仁传》:“纵所俘还之。”③放任;不加约束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纵敌,患生。”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天下害生纵欲。”④腾跃。王充《论衡·道虚》:“若士者举臂而纵身,遂入云中。”⑤即使。《左传·庄公十四年》:“纵弗能死,其又奚言?”《吕氏春秋·下贤》:“纵夫子骜禄爵,吾庸敢骜霸王乎?”⑥纵;竖;与“横”相对。《吕氏春秋·辩土》:“衡行必得,纵行必术。”(术:直。)东方朔《七谏·沉江》:“不别横之与纵。”⑦战国时期六国的合纵。《淮南子·要略》:“故纵横修短生焉。”⑧踪迹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言变事纵迹安起?”酷:
①[形]酒味浓。曹植《七启》:“浮蚁鼎沸,~烈馨香。”②[形]残忍,暴虐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高后时,~吏独有侯封。”③[副]极,非常。《晋书·何无忌传》:“何无忌,刘牢之甥,~似其舅。”暑:
①天气炎热。《诗经 · 大雅·云汉》:“我心惮暑,忧心如薰。”(薰:同“熏”,熏蒸。)②指盛夏。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“民春以力耕,暑以强耘。”难:
(一)nán 困难;艰难。与“易”相对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。”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 (二)nàn ①灾难;祸患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。”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坚甲厉兵以备难。”(厉兵:磨快兵器。)特指兵难,反抗或叛乱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。”(七庙:天子的宗庙。隳 :毁坏。)苏轼《晁错论》:“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,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,以求成大功。”②怨仇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以与周武为难。”(周武:周武王。)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楚尝与秦构难,战于汉中。”③责备;责难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于禽兽又何难焉?”又诘问;反驳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造难孔子,何伤于义?”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辟邪说,难壬人。”(壬人:佞人,巧言谄媚的小人。)又辩驳的观点,论点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(汉王)以问张良,良发八难。” (三)nuó ①茂盛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隰桑有阿,其叶有难。”(阿:通“婀”,柔美的样子。)②驱逐疫鬼。后来写作“傩”。《周礼·夏官·方相氏》:“帅百隶而时难,以索室驱疫。”侵:
(一)①进犯;进攻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。”②侵夺;侵占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至(周)襄王,以河内赐晋文公,又为诸侯所侵,故其分地小。”(分:分封。)③欺凌;伤害;欺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强不侵弱。”韩愈《枯树》:“老树无枝叶,风霜不复侵。”④渐进。陈子昂《南山家园十韵》:“坐观万象化,方见百年侵。”⑤逐渐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帝凭怒,侵减龙伯之国使厄。”⑥逼近。庾肩吾《乱后经夏禹庙》:“侵云似天阙,照水类河宫。”(阙:宫阙。类:似。)⑦荒年;庄稼歉收。《谷梁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谓之大侵。”(升:成熟。) (二)qǐn 长相既矮小又丑陋。又作“寝”。《汉书·田蚡传》:“田蚡貌侵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哲:
①聪明;有才能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知人则哲。”②贤明的人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序》:“舍本逐末,贤哲所非。”③敬词。谢惠连《西陵遇风献康乐》:“哲兄感仳(pǐ)别,相送越坰(jōng)林。”(西陵:在今浙江省萧山县西。康乐:指谢灵运。仳:分离。垌:郊野。)堂:
①殿堂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诸侯趋走堂下。”②正屋,即厅堂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焉知二十载,重上君子堂。”③旧时官府议事或审案的地方。李商隐《行次西效作》:“巍巍政事堂。”④指某些有专门用途的房屋、厅堂或居室。柳宗元《盩厔(zhōu zhì)县新食堂记》:“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。”⑤父系、母系同祖的亲属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。”(羊长和:人名。)[堂堂]1.宏大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异者二》:“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?”(去:离开。)2. 光明正大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堂堂乎忠,难矣哉!”3. 容貌魁伟不凡。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湛容貌堂堂。”4.公然;无顾虑的样子。陆游《涉白马渡慨然有怀》:“袁曹百战相持处,犬羊堂堂自来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