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待明年、弧失再垂门,蒙宣劝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江红》;是宋朝诗人曾寓轩的作品。
细数班行,阿谁是、调元手段。君不见、当涂往岁,饥民流散。天幸立庵来歇马,留心济粜无遗算。未须臾、千里复安居,无愁叹。公与相,天皆愿。天施报,如符券。看青州阴骘,富公公案。已筑新堤旌异数,便膺虚席非常眷。待明年、弧失再垂门,蒙宣劝。
|
【注释】:
待:
①等;等候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②对待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吴主传》:“吾待蜀不薄。”③依赖;倚仗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,不待爵禄而民从事,不待刑罚而民致死。”(上:君主。致死:效命。)④防御;防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今城郭不完,兵甲不备,不可以待不虞。”⑤须;需要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传其人,不待告。”[待年]1.等待年长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,少者待年于国。”2.指女子待嫁。颜延年《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声夙振。”明:
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为有年也。”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汤之时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纪;年岁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最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号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改年为延康。”弧:
①木弓。即不附着骨角的弓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唯是桃弧棘矢。”(棘:枣木。)②邪曲;违戾。《楚辞·七谏·谬谏》:“邪说饰而多曲兮,正法弧而不公。”③星名,即弧矢。在天狼星东南。杜牧《奉和白相公》:“应须日驭西巡狩,不假星弧北射狼。”失:
①失去;丢掉;丧失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②耽误;错过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吾终身与汝,交一臂而失之。”(与:赞许。交一臂:指擦肩而过。)③未能达到目的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殷(仲堪)怅然自失。”④控制不好;未能把住。《左传· 宣公十年》:“某氏之守臣某,失守宗庙。”⑤迷失;找不着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,即不成迷也。”⑥错误;过失。《大戴礼·保傅》: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”⑦消失;不见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”(觉:醒。向来:原来。)⑧违背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脱,则直前诟(gòu)虏帅失信。”(直前:径直上前。诟:责备。虏:敌人。)⑨离开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昔日游处,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,何曾须臾相失。”⑩改变常态。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儿呼母兮号失声,我掩耳兮不忍听。”(号:哭号。)再:
①第二次;又一次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(鼓:击鼓。作气:振起士气。竭:尽。)②两次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田忌一不胜而再胜。”③重复;继续。多指将要重复的事或行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朕(zhèn)言不再。”(朕:我。)垂:
①边疆。《荀子· 臣道》:“边境之臣处,则疆垂不丧。”②边。王粲《咏史》诗:“妻子当立泣,兄弟哭路垂。”③垂挂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鹏之背,不知几千里也,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流下;滴下。李煜《破阵子》:“垂泪对宫娥。”⑤赐予。《盐铁论·本议》:“陛下垂大惠。”⑥流传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名垂乎后世。”⑦副词。1.表时间。将近;快要。杜甫《垂老别》:“四郊未宁静,垂老不得安。”2. 敬词。犹“俯”、“惠”。曹植《朔风诗》:“君不垂眷,岂云其诚?”(眷:顾念。岂云句:还有什么诚意可言?)门:
①建筑物的进出口。《诗经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门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开我东阁门。”②关键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臣闻道民之门,在上所先。”③家;家族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汝勿妄语,灭吾门也。”④门类;类别。《旧唐书·杜佑传》:“凡书九门,计二百卷。”⑤派别;学派。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仲尼之门,考以四科。”⑥门第。《北史·刘昶传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门。”蒙:
①覆盖。《诗经·鄘风·君子偕老》:“蒙彼绉絺。”(绉絺:细葛衫。)②蒙蔽;欺骗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。”③蒙受;遭受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西子蒙不洁。”《潜书·贞隐》:“有不忍小辱,而甘蒙天下之大辱者,是又不可不察也。”④冒;冒着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蒙矢石,赴汤火,视死如生。”(矢:箭。)⑤愚昧;无知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“民非蒙愚也。”⑥自称的谦词。相当于“愚”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蒙窃惑焉。”(窃:谦词。私下。)⑦敬词。承蒙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昨日蒙教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寻蒙国恩,除臣洗马。”宣:
①周遍;普通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既顺乃宣,而无永叹。”②宣扬;显明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宣明教化,以亲百姓。”③通;疏通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宣汾洮,障大泽。”(汾、洮:二水名。障:阻挡。)④发泄;发散。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歌以叙志,舞以宣情。”⑤公开。仲长统《昌言·理乱》:“君臣宣淫。”⑥君主的诏谕。《三图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特下燕国,奉宣诏恩。”劝:
①勉励;鼓励;奖励。《左传·成公十四年》:“惩恶而劝善,非圣人谁能修之?”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三曰劝农耕。”②受鼓励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夫有功者必赏,则爵禄厚而愈劝。”③进言鼓励;劝说;劝阻。《吕氏春秋·慎行》:“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,无忌劝王夺。”④努力。《盐铁论·未通》:“故牧民之道,除其所疾,适其所安,安而不扰,使而不劳,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。”(牧:统治。公赋:国家的赋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