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升平代,凭高望远,当赋反离骚。

“升平代,凭高望远,当赋反离骚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庭芳》;是宋朝诗人王以宁的作品。

千古黄州,雪堂奇胜,名与赤壁齐高。竹楼千字,笔势压江涛。笑问江头皓月,应曾照、今古英豪。菖蒲酒,窊尊无恙,聊共访临皋。陶陶。谁晤对,粲花吐论,宫锦纫袍。借银涛雪浪,一洗尘劳。好在江山如画,人易老、双鬓难茠。升平代,凭高望远,当赋反离骚。

【注释】:

升:

①量器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甚平。”②量词。容量单位。一斗的十分之一。苏轼《上梅直讲书》:“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,求升斗之禄。”③上升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。”④登;上。《诗经· 小雅· 角弓》:“毋教猱(náo)升木。”(猱:猴类。)⑤谷物登场,即成熟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旧谷既没,新谷既升。”

升平:

太平,安宁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躬自菲薄,治致~~之德。”

平:

①平坦;不倾斜。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:“平地注水,水流湿。”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②整治使平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③公平;公正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昊天不平,我王不宁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妾父为吏,齐中称其廉平。”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④均平;齐一。《周易·乾》:“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”⑤平定;平息。《左传·庄公十三年》:“会于北杏,以平宋乱。”⑥安静;安定。杨炯《从军行》: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”⑦平常;平时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饮食言笑如平常。”⑧一般;普通。白居易《两朱阁》:“忆昨平阳宅初置,吞并平人几家地!”⑨媾和;讲和。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:“秋,随及楚平。”(随:国名。)⑩通“评”。评议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孝公平画。”

代:

①代替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庄子来,欲代子相。”②交替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春与秋其代序。”③继承;接替。《论衡·偶会》:“父殁(mò)而子嗣,姑死而妇代。”(殁:死。姑:丈夫的母亲。妇:儿媳。)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(祜)疾渐笃,乃举杜预自代。”(笃:指病重。自代:接替自己。)④朝代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代之事,何足法也。”⑤历史的分期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之二:“怅望千秋一洒泪,萧条异代不同时。”(萧条:寂寞。)⑥家族世系以父子相继为一代。王维《李陵咏》:“三代将门子。”⑦世代;一代又一代。崔颢《江畔老人愁》:“自言家代仕梁陈,垂朱拖紫三十人。”(梁、陈:朝代名。朱、紫:指官服。)⑧世;世上。白居易《读张籍古乐府》:“尤工乐府诗,举代少其伦。”(工:擅长。伦:匹敌。)⑨古国名。1. 战国时国名。在今河北蔚县东北。2. 汉代诸侯国名。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带。3.十六国国名。在今内蒙古中部一带。

凭:

①盛;大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帝凭怒。”②烦闷;愤懑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虽斯宇之既坦,心犹凭而未摅。”(斯:此。宇:指天地。摅:抒发。)③登临。李白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》:“凭览周地险,高标绝人喧。”④欺凌。《南史·梁武帝纪上》:“戎狄内侵,凭陵关塞。”⑤靠;倚着。李群玉《湖寺清明夜遣怀》:“独凭危槛思凄然。”⑥依靠;依仗。陆机《苦寒行》:“猛虎凭林啸。”⑦根据;依据。《隋书·礼仪志一》:“丈尺规矩,皆有准凭。”⑧满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众皆竞进以贪婪兮,凭不厌乎求索。”⑨任凭。元稹《城外回谢子蒙见谕》:“稚女凭人问,病夫空自哀。”⑩请;请求。曹松《己亥岁二首》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(11)同“冯(píng)”。徒步涉水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:“不意兆不由舟楫,凭流而渡。”(兆:人名。楫:船桨。)

高:

①高。与“低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鹤《春宫怨》:“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叠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”③高级;上等;优良。《对楚王问》:“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④岁数大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孙伯黶,司晋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对策者百余人,唯错为高第。”(对策: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。)⑥尊崇。《庄子· 盗跖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”

望:

①远望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辙:车辙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亲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③声望;名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闻令望。”④有声望的人或物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责怪。《新唐书·刘汉宏传》:“汉宏恨赏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望于山川。”⑦农历每月十五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阳”。仰视;远视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。”(若:海神名。)

当:

(一)①面对;面向。王充《论衡·变动》:“盛夏之时,当风而立。”②正在某处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然当今之时。”③相当于;抵得上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(张仪)乃曰:‘以一(张)仪而当汉中地,臣请往如楚。’”(如:到。)④抵挡;抵抗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必一而当十,十而当百,百而当千。”⑤遮挡;挡住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,怒其臂以当车辙。”⑥担当;承受。《宋史·萧注传》:“敢当天下大事。”⑦担任;充当。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,奉法为苛刻。”⑧主管;掌管。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于是子罕当国。”⑨判决定罪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当高罪死。”⑩适应;符合。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以言事不当意,而为文吏所诋挫。”(挫:屈辱。)(11)应该;应当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。”(12)介词。引进时间或处所。相当于“就在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当是时,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。”(是:此。) (二)dàng ①恰当;得当。《礼记· 乐记》:“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。”②当做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安步以当车。”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(zhī),通而无当,可以盛水乎?”(卮:酒杯。)

赋:

①赋税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取于有余以供上用,则贫民之赋可损。”②指徭役,兵役。《前汉纪·景帝纪》:“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赋。”③授予;给予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公属百官,赋职任功。”④天赋。梅尧臣《乞巧赋》:“愚愚慧慧,自然之经。赋已定矣,今返妄营。”(返:同“反”。)⑤吟诵(诗歌)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。”(槊:兵器名。)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”⑥一种韵文,盛行于汉魏六朝。班固《两都赋序》:“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”⑦贡士。指向最高统治者荐举人才。《汉书· 晁错传》:“乃以臣错充赋。”⑧颁布;陈述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,明命使赋。”⑨铺展。何晏《景福殿试》:“斑间赋白,疏密有章。”

反:

(一)①翻转;覆反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辗转反侧。”②掉转头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纣师败绩。纣反走,登鹿台,遂追斩纣。”(败绩:大败。)③颠倒;方向相背。跟“正”相对。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是谓背本反则。”④回还;归。后作“返”。《楚辞· 九章·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(首丘:头朝向土丘。)⑤归还;偿还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反其侵地。”⑥回复;回报。《周礼·春官·都宗人》:“既祭,反命于国。”⑦违反;违背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礼者未足多也。”(多:推重。)⑧反叛;造反。《晋书·慕容垂记》:“杀吏焚亭,反形已露。”⑨反复;重复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四矢反兮,以御乱兮。”(矢:箭。)⑩反省;反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。”(11)类推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(一隅:一方。复:再。)(12)副词。反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。”(13)通“贩(fàn)”。买货卖出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积反货而为商贾,积礼义而为君子。”(二)fān ①平反;翻案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杜周治之,狱少反者。”②倾到。《汉书·张汤传附张安世》:“何以知其反水浆耶?”

离:

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

骚:

①骚动。《诗经·大雅·常武》:“徐方绎骚。”(徐:国名。绎:相继。)《孙子·用间》:“内外骚动,怠于道路。”②忧愁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德义不行,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。”③《离骚》的简称。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昔汉武爱《骚》,而淮南作传。”(汉武:汉武帝。淮南:淮南王。)④诗体的一种,即骚体,也称楚辞体,因屈原的《离骚》而得名。《文心雕龙·序志》:“变乎骚。”⑤通“臊”。腥臭。《墨子·经说上》:“是犹食脯也,骚之利害,未可知也。”(利害:厉害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