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都期持橐,却借乘轺,布宣宽政。”诗句出处:《瑞鹤仙》;是宋朝诗人王千秋的作品。
红消梅雨润。正榴花照眼,荷香成阵。炉薰炷芳烬。记于门今日,长庚占庆。文摛艳锦。笑班扬、用字未稳。果青云、快上黄扉,地□誉高英俊。名盛。都期持橐,却借乘轺,布宣宽政。除书已进。归宠异,侍严近。且金船满酌,云翘低祝,□此椿龄更永。任月斜、未放笙歌,翠桐转影。
|
【注释】:
都:
(一)du ①[名]大城市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~不过三国之一。”②[名]首都,京城。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汉之西~,在于雍州,实曰长安。”③[名][都会]1. 诸侯国的都城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秦有天下,裂~~而之郡邑。”2. 繁华的大城市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然邯郸亦漳、河之间一~~也。”④[形]漂亮。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“彼美孟姜,洵美且~。”⑤[叹]表示赞美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皋陶曰:‘~!在知人,在安民。’”⑥[动]居于,处在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,而~卿相之位,泽及后世。”⑦[动]汇总,汇聚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顷撰其遗文,~为一集。”(二) dou [副]全,尽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于时天月明净,~无纤翳。” 【辨析】都,京。“京”的本义是“大”。在先秦“京师”连用方指“国都”,“京”指国都是后起义。“都”的本义指“大城市”,汉代以后才可以指首都。期:
(一)①约会。《诗经·鄘风·桑中》:“期我乎桑中。”又约定。《谷梁传·隐公八年》:“不期而会曰遇。”②预定的时日;期限。《史记 · 陈涉世家》:“失期,法皆斩。”③限量;限度。《诗经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乐只君子,万寿无期。”(只:语气词。)④期望;要求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⑤必;必定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期死,非勇也。” (二)jī 同“朞”。一周年、一整月或一昼夜。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行之期年,国乃有节。”(节:节余。)持:
①一只手从下托物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左手据膝,右手持颐以听。”②握;执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为之泣。”③掌握;掌管。戴复古《春日怀家》:“客游儿废学,身拙妇持家。”④执行。《明史·孝宗纪》:“务存心仁恕,持法公平。”⑤保持;维持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序》:“太平之君子,能持盈守成。”⑥支持;支撑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十围之木,持千钧之屋。”⑦扶持;扶助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西朝颠覆而莫持。”⑧挟制;控制。《史记·宁成传》:“持吏长短。”(短:指短处。)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使子厚在台省时,自持其身,己能如司马、刺史时,亦自不斥。”(子厚:柳宗元字。台省:指尚书省、御史台。)⑨对抗;对峙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:“太祖与袁绍持于官渡。”橐:
(一)①盛物的口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乃裹粮,于橐于囊。”(粮:干粮。)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负书担橐。”②用口袋装。《吕氏春秋·悔过》:“过天子之城,宜橐甲束兵。”③袋形鼓风吹火器,类似今之风箱。曹丕《剑铭》:“五色充炉,巨橐自鼓。” (二)luò [橐驼]骆驼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其奇畜则橐驼、驴、骡。”却:
①退;使退却。《吕氏春秋·序意》:“马却不肯进。”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。”(蒙恬:秦名将。藩篱:比喻边疆上的屏障。)②避免。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勇士不却死而灭名。”③不前进,停止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:“马退而却,策不能进前也。”④拒绝;退还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却之却之为不恭,何也?”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⑤回;回转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(卷:收拾,收起。)⑥去;掉。多用在动词后表明动作了结,完成。聂夷中《咏田家》:“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”⑦副词。1. 表示强调。相当于“正”。李商隐《有感》:“非关宋玉有微词,却是襄王梦觉迟。”2. 表示重复。相当于“再”、“又”。李白《送贺监归四明应制》:“借问欲栖珠树鹤,何年却向帝城飞。”3. 表示相反,相当于“倒”、“反”。李白《把酒问月》: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”借:
①向别人借取。《左传·定公九年》:“(阳虎)尽借邑人之车。”②借出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有马者,借人乘之。”③帮助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以躯借交报仇。”(交:指友人。)文天祥《念奴娇·驿中言别友人》:“恨东风,不借世间英雄。”钱珝《江行无题一百首》之六十七:“风借帆方疾。”(疾:速。)④凭借;依靠。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不如奔他国,借力以雪父之耻。”(雪:洗刷。)⑤嘉勉;推重。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武帝敦睦九族,优借朝士。”司马光《答彭寂朝议书》:“辱书奖借太过,期待太厚,且愧且惧,殆无所容。”⑥连词。假使。常“借使”、“借如”、“借若”连用。也作“藉(jiè)”。《过秦论》:“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……犹未有倾危之患也。”元稹《遣病》:“借如今日死,亦足了一生。”乘:
(一)①登;升。屈原《涉江》:“乘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”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乘彼垝垣,以望复关。”(垝垣:毁坏的土墙。复关:地名。)②坐;驾。《墨子·亲士》:“良马难乘,然可以任重致远。”③趁着;凭借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”李白《塞下曲六首》之五:“塞虏乘秋下,天兵出汉家。”(塞虏:塞外之敌。)④欺凌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一国作谋,则三国必起而乘我。”⑤追逐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吏士喜,大呼乘之。”⑥战胜。《尚书·西伯戡黎》:“周人乘黎。”(黎:国名。)⑦计算;计划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为人臣者,乘事而有功则赏。”⑧乘法。算术中四则运算方法之一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赵达传》:“此术微妙,头乘尾除,一算之法,父子不相语。”⑨佛教术语。指解释教义深浅的等级。张羽《赠僧还日本》:“遍参东土法,顿悟上乘禅。” (二)shèng ①量词。一车四马的总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。”②四的代称。《左传·殽之战》:“以乘韦先,牛十二犒师。”③春秋时晋国史书名。后泛指一般史书。④帝王的代称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损乘舆之服御。”(损:减少。服御: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。)轺:
小型轻便的马车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乘轺车之洛阳。”布:
①丝葛棉麻等织物的通称。《荀子·赋》:“杂布与锦,不知异也。”②古代一种货币。《墨子·贵义》:“今士之用身也,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。”③公布;宣布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文公布命,曰:各复旧职。”④分布;散布。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日月所照,四时所行,云布风动。”⑤传播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上器其能,赐以秘书之副,时书未布。”⑥布置;设置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兵四布于天下,威行于冠带之国。”⑦陈述;述说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聊布往怀,君其详之。”⑧布施;施舍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施于人而不忘,非天布也。”[布衣]平民。本指布制之衣。古代平民穿布衣,故后用“布衣”代称平民。杜甫《草堂》:“北断剑阁隅,布衣数十人。”宣:
①周遍;普通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既顺乃宣,而无永叹。”②宣扬;显明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宣明教化,以亲百姓。”③通;疏通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宣汾洮,障大泽。”(汾、洮:二水名。障:阻挡。)④发泄;发散。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歌以叙志,舞以宣情。”⑤公开。仲长统《昌言·理乱》:“君臣宣淫。”⑥君主的诏谕。《三图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特下燕国,奉宣诏恩。”宽:
①宽广;宽阔。夏完淳《别云间》:“无限山河泪,谁言天地宽。”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此为宰相听事诚隘,为太祝、奉礼听事已宽矣。”②放宽;放松。桓宽《盐铁论》:“宽徭役。”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惟极贫无依,则械系不稍宽,为标准以警其余。”③宽宏大量;不严厉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。”④宽恕;宽待。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。”⑤宽绰;宽裕。洪亮吉《治平篇》:“以二人居屋十间,食田一顷,宽然有余矣。”[宽绰(chuo)]宽宏。《晋书·宣帝纪》:“性宽绰以能容。”政:
(一)①匡正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②政治;政事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今兹入郑,民不罢(pí)劳,君无怨(dú),政有经矣。”(罢:同“疲”。:怨言。经:常法。)张居正《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》:“以故俗日以偷,政日益坏。”(偷:苟且。)③政权;权柄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禄之去公室五世矣,政逮于大夫四世矣。”④政令;法令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礼乐刑政,其极一也。”⑤国家、团体或家庭的事务。《晋书·顾荣传》:“今府大事殷,非酒客之政。”(酒客:指顾荣成天喝酒。)⑥主事的人。《管子·牧民》:“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,无私者可立以为政。⑦”通“正”。1. 正直;公正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故群臣公政而无私。”2. 止;仅。《宋书·沈庆之传》:“骑马履行园田,政一人视马而已。” (二)zhēng通“征”①赋税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宽政役,敬百姓,则国富而民安矣。”(役:劳役。)②征伐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传》:“政适伐国,莫敢不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