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霓裳旧曲,休问广寒人,飞太白,酬仙蕊。

“霓裳旧曲,休问广寒人,飞太白,酬仙蕊。”诗句出处:《蓦山溪》;是宋朝诗人万俟咏的作品。

芳菲叶底。谁会秋江意。深绿护轻黄,怕青女、霜侵憔悴。开分早晚,都占九秋天,花四出,香七里。独步珠宫里。佳名岩桂。却是因遗子。不自月中来,又那得、萧萧风味。霓裳旧曲,休问广寒人,飞太白,酬仙蕊。香外无香比。

【注释】:

霓:

①副虹。庄忌《哀时命》:“虹霓纷其朝霞兮,夕淫淫而淋雨。”也泛指虹。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虬龙以喻君子,云霓以譬谗邪。”(虬龙:传说为无角龙。)②云彩;彩色。毛熙震《女冠子》:“翠环冠玉叶,霓袖捧瑶琴。”

裳:

古称下裙为裳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绿衣黄裳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制芰(jì)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。”(芰:菱。)泛指衣服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
旧:

①陈旧的;过时的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君。”王安石《元日》:“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。”(鄘:同“墉”。城垣。桑林:城门名。)刘兼《重阳感怀》之二:“张仪旧壁苍苔厚,诸葛荒祠古木寒。”②故交;旧相识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。”③从前的;原来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
曲:

(一)①弯;不直。与“直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赵王之臣有韩仓者,以曲合于赵王。”陆贾《新语·辨惑》:“怀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与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结《恶(wù)曲篇》:“未尝曲气以转声,曲辞以达意。”⑤泛指弯曲之处。吴融《壁画折竹杂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别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处。严忌《哀时命》:“块独守此曲隅兮。”(块:孤独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韵文的一种。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,同词的体裁相近,但格式较为自由。分戏曲、散曲两类,元明以来甚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涂歌杨柳曲,巷饮榴花樽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乐曲。刘禹锡《杨柳枝词九首》之一:“请君莫奏前朝曲。”

休:

①休息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行者休于树。”②停止;罢休。蒲松龄《促织》:“少年大骇,急解令休止。”③美善;吉祥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对扬王休。”(报答和宣扬周王的美德。)④喜。《诗经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既见君子,我心则休。”⑤封建时代指丈夫离弃妻子。⑥副词。不要。杜甫《戏赠友》:“劝君休叹息。”⑦句末语气词。相当于“了”、“罢”。吕胜己《南乡子》:“笑道渔翁太拙休!”

问:

①询问;与“答”相对。《史记 · 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怪而问之。”②责问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复,寡人是问。”(复:返。)③管;干预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恣所为不问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问;问候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问之。”⑤赠送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杂佩以问之。”⑥通“闻”。1. 音讯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。”(羁寓:寄居。)2. 名声;声誉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义问。”(宣昭:宣扬昭示。)

广:

(一)①大;广大;宏大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吾欲行广仁大义,以利天下。”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:“故国广巨,兵强富,未必安也。”②宽;宽阔。《诗经 · 卫风 · 河广》:“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。”(杭:通“航”。)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长八尺,广七尺。”③多;众多。《颜氏家训 ·勉学》:“世人不问愚智,皆欲识人之多,见事之广。”④扩大;推广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“武帝征伐四夷,开地广境,北却匈奴,西逐诸羌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秦缪公广地益国。”(益:增添。)⑤宽心;安慰。苏轼《和归田园居六首》之二:“好语时见广。”(见:指对自己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自以为寿不得长,伤悼之,乃为赋以自广。”⑥广泛地;多方面地。陆贾《新语·思务》:“是以君子广思而博听。”[广(旧读guàng)袤(mào)]东西的长度为广,南北的长度为袤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考广袤。”(考:核查。) (二)guàng ①〈名〉横长;东西间距离。亦泛指面积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从某至某,广从(纵)六里。”②春秋时楚国军制,兵车十五辆为广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为乘,广三十乘,分为左右。”(楚子:楚王。) (三)kuàng ①通“圹”。坟墓。《孔子家语·困誓》:“自望其广,则睪如也。”②通“旷”。空缺;荒废。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:“时不可必成,其人事则不广。”犷(獷) guǎng ①凶猛;强悍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下》:“(有兽)大如狗,犷恶而力。”②凶悍;蛮横。刘希夷《谒汉世祖庙》:“犷兽血涂地,巨人声沸天。”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:“虚欲修文戢戈,招降犷敌。”③粗野。《后汉书·祭肜传》:“临守偏海,政移犷俗。”

寒:

①冷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寒热不节,民多虐疾。”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②贫穷;贫寒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》:“彤庭所分帛,本自寒女出。”(彤庭:指富贵人家。)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是以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。”③害怕;畏惧。《聊斋志异·辛十四娘》:“误入涧谷,狼奔鸱(chī)叫,竖毛寒心。”(鸱:猫头鹰。)

寒人:

贫贱的人。《宋书·朱百年传》:“时山阴有~~姚吟,亦有高趣,为衣冠所重。”

飞:

①鸟类和某些昆虫鼓动翅膀在空中 飞行。屈原《天问》:“苍鸟群飞。”杜甫《曲江二首》之二:“点水蜻蜓款款飞。”(款款:缓缓。)②物体凭借外力或机械作用在空中行动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鸢(yuān)飞。”(木鸢:古代飞行器。鸢:鸟名。)③飞动;飘落。杜甫《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》:“无声细下飞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葱。”张志和《渔父》:“八月九月芦花飞。”④高。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飞宇承霓。”⑤无根据的;无缘无故的;意外的。《后汉书·周荣传》:“若卒遇飞祸,无得殡敛。”⑥形容极快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而飞书召蒙。”

太:

①极大。《淮南子·诠言》:“洞同天地,浑沌为朴,未造而成物,谓之太一。”②极远。《荀子 · 正论》:“太古薄葬,棺厚三寸,衣衾三领,葬田不妨田。”(不妨田:指无坟丘。)③超过一定数量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汉有天下太半,而诸侯皆附之。楚兵罢(pí)食尽,此天亡楚之时也。”(罢:同“疲”。)④对年长、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来时太夫人已不幸。”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高祖五日一朝太公。”⑤过于;过分。《晋书·夏侯湛传》:“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。斟酌之喻,非小丑之所堪也。”⑥同“泰”。安泰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五章:“执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安平太。”(大象:指事物的本原。)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:“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。”

白:

①白色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目辨白黑美恶。”(辨:辨别。)②纯洁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竦(sǒng)心白意。”(竦:恭敬。)③皎洁;明亮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唯见江心秋月白。”④彰明;显赫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礼义不加于国家,则功名不白。”⑤表明;陈述。《吕氏春秋·士节》:“吾将以死白之。”⑥禀告;报告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“太尉自州以状白府。”⑦徒然;平白地。李白《越女词》五首之四:“相看月未堕,白地断肝肠。”

酬:

①向客人敬酒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下》:“温元甫、刘王乔、裴叔则俱至,酬酢终日。”陶潜《游斜川》:“提壶接宾侣,引满更献酬。”(引满:斟满酒。)②报答。李白《走笔赠独孤驸马》:“壮心剖出酬知己。”③应答;交际往来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其间切磋酬对。”④报酬;偿付;偿还。《北史· 阳休之传》:“监临之官出行,不得过百姓饮食,有者,即数(shǔ)钱酬之。”《新唐书·李朝隐传》:“成安公主夺民园,不酬直。”⑤实现。李频《春日思归》诗:“壮志未酬三尺剑,故乡空隔万重山。”[酬酢]1. 主客互相敬酒。主敬客称酬,客回敬称酢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觞酌俎豆酬酢之礼,所以效善也。”2. 应酬;交际往来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下》:“温元甫、刘王乔、裴叔则俱至,酬酢终日。”

仙:

①神仙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②指修炼成仙。《论衡·道虚》:“物无不死,人安能仙。”③指高雅而超出凡俗的人。杜牧《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》:“谁知病太守,犹得作茶仙。”④非同凡响的。洪昇《长生殿·偷曲》:“恰称广寒宫仙乐声声。”⑤称与道教有关的人或事物。⑥对人死的敬称。韩愈《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》之三:“云随仙驭远,风助圣情哀。”(仙驭:仙驾。圣:指皇帝。)⑦轻松;自在。杜甫《览镜呈柏中丞》:“行迟更觉仙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