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更绮窗前,冰壶畔,看匀妆。”诗句出处:《行香子》;是宋朝诗人沈端节的作品。
烟淡回塘。月浸疏篁。一枝□、压尽群芳。修然风度,玉质金章。有许多情,许多韵,许多香。中酒情怀,琢句心肠。倚屏山、子细端相。冰芽初试,柑子新尝。更绮窗前,冰壶畔,看匀妆。
|
【注释】:
更:
(一)①改变;更换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则利害易。”②替换。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牺牲,用圭璧,更皮币。”(牺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币:毛皮和缯帛。)引申为交替。《汉书·万石君传》:“九卿更进用事。”③经历;经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。”④抵偿;抵押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尽。)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,一夜分为五更,每一更约二小时。岳飞《小重山》:“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词。①相当于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无双,入秦献之昭王,更无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”②相当于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吾尝为鲍叔谋事,而更穷困。”绮:
①[名]有花纹的丝织品。古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缃~为下裙,紫~为上襦。”②[形]华丽。仲长统《昌言·理乱》:“妖童美妾,填乎~室。”③[名][绮窗]雕有花纹的木窗。鲍照《代朗月行》:“朗月出东山,照我~~前。”前:
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畔:
①田界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行无越思,如农之有畔,其过鲜(xiǎn)矣。”(鲜:少。)②界限;疆界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修其疆畔。”③旁边;边侧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。”④通“叛”。1.违背。费唐臣《贬黄州》第一折:“今有翰林学士苏轼,章句腐儒,骤登清要,志大言浮,离经畔道,论新法而毁时相,托吟咏而谤讪朝廷。”2. 叛变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”看:
①向远处看;望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阐始作《扬州赋》……庾公闻赋成,求看,兼赠贶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贶:赠,赐。)②观察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庐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适《送田少府贬苍梧》:“丈夫穷达未可知,看君不合长贫贱。”(苍梧:县名。合:应该。)③观赏。李白《清平调》之三: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”(倾国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访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(陈仲举)至便问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梁车为邺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听;闻。杜甫《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话王室,感动几销忧。”⑥助词。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,表示试一试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(争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种金属小刀,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护]照料;护理。张之翰《金缕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茔(yíng)松柏谁看护?”(先茔:祖先坟地。)匀:
①调匀;涂抹。晏几道《木兰花》:“画眉匀脸不知愁。”②均匀;匀称。杜甫《野人送朱樱》:“数回细写愁仍破,万颗匀圆讶许同。”(写:同“泻”,倾倒。讶:惊讶。许同:几乎相同。)韩愈《咏雪》:“片片匀如剪。”③从中抽出一部分让给别人。杜荀鹤《题花木障》:“不假东风次第吹,笔匀春色一枝枝。”妆:
①打扮;装饰。秦韬玉《贫女》诗:“共怜时世俭梳妆。”②打扮的样式。白居易《时世妆》:“时世妆,时世妆,出自城中传四方。”③妇女用的脂粉及饰物。《木兰辞》:“阿姐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