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怕凋梧敲径,惊回旧梦,应也颦眉。

“怕凋梧敲径,惊回旧梦,应也颦眉。”诗句出处:《夜飞鹊慢》;是宋朝诗人卢祖皋的作品。

骄嘶破清晓,分恨临期。花下恁月明知。馀光是处散离思,最怜香霭霏霏。牵衣搵弹泪,问凄风愁露,划地东西。留鞭换佩,怕匆匆、已是迟迟。凉怯几番罗袂,还燕别文梁,萤点书帏。一自秋娘迢递,黄金对酒,争忍轻挥。新来院落,雁难寻、帘幕长垂。怕凋梧敲径,惊回旧梦,应也颦眉。

【注释】:

凋:

①草木零落。杜枚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诗:“秋尽江南草木凋。”②使凋谢。晏殊《蝶恋花》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③衰败;败落。陆游《楼上醉书》诗:“八年梁益凋朱颜。”

梧:

(一)①树名。即梧桐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惠子之据梧也。”(据:依靠。)[梧桐]树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②屋梁上的斜柱,支柱。司马相如《长门赋》:“罗丰茸之游树兮,离楼梧而相撑。”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桁梧复叠,势合神离。”(桁héng:屋梁上的横木。)③支撑。《后汉书·方术传下·徐登》:“炳乃故升茅屋,梧鼎而爨。”④抵触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赞》:“甚多疏略,或有抵梧。”(二)wù [梧岸]雄伟的样子。江淹《学梁王兔园赋》:“崩石梧岸。”

敲:

①击打;叩打。《左传·定公二年》:“阍(hūn)乞肉焉,夺之,杖以敲之。”(阍:看门人。)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:“僧敲月下门。”②击杀。马致远《任风子》第二折:“谁待要宰马敲牛,杀狗屠驴。”③推敲;琢磨。冯桂芬《赠顾诗萱学博》:“尊酒哪辞满,新诗合共敲。”④敲诈。黄宗羲《原君》:“敲剥天下之骨髓,离散天下之子女,以奉我一人之淫乐。”⑤短杖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执敲扑以鞭笞天下。”

径:

①小路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行不由径。”《老子》第五十三章:“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”(夷:平坦。)泛指路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《江雪》:“万径人踪灭。”②方法;途径。白居易《题赠定光上人》:“得径入大道。”③往;直往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川谷径复。”(复:返。)柳宗元《小石城山记》:“自西山道口径北,逾黄茅岭而下。”④途经;经过。《吕氏春秋·召娄》:“西家之潦,径其宫而不止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牵牛径人田,田主夺之牛。”(之:指牛主。)⑤直捷;简捷。《论衡· 自纪》:“或径或迂,或屈或舒。”(迂:绕远。)⑥圆周直径的省称。《核舟记》: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苏则传》:“郭煌献径寸大珠。”又指长度。苏轼《竹枝歌》:“海滨长鲸径千尺。”⑦副词。一直;直接。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径至洛阳。”

惊:

①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惊。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:“如有马惊车败,陛下纵自轻,奈高庙、太后何?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庆氏之马善惊,士皆释甲束马。”(善:容易。束马:将马绊住以免惊跳奔逸。)②恐惧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人见蛇则惊骇。”③惊动;震动。《庄子· 达生》:“今汝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。”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张说《岳州守岁》:“爆竹好惊眠。”④奇怪;惊异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”⑤使吃惊。《春望》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⑥气势大而猛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⑦通“警”。警戒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卒有惊事,中军疾击鼓者三。”

回:

①旋转;曲折环绕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右回梅山,侵郑东北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峰回路转。”引申为掉转方向,掉头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。”《新唐书·张玄素传》:“张公论事,有回天之力,可谓仁人之言哉。”引申为改变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,景声恶,欲取之,卒不能回。”②返回;恢复原状。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。”《郁离子·九难》:“灵药千名,神农所尝,起死回生,旋阴斡阳。”引申为回复。《梦溪笔谈· 人事二》:“有一县令使人,独不肯去,须责回书。”③不正直;邪僻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“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”《论衡·变虚》:“若德回乱,民将流亡。”又为偏私,袒护。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且秦楚匹也,若之何其回于富也。”④避让;忌讳。《新序·杂事一》:“外举不避仇雠,内举不回亲戚。”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:“(左雄)奏案贪猾二千石,无所回忌。”⑤量词。晏几道《鹧鸪天》:“几回魂梦与君同。”

旧:

①陈旧的;过时的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君。”王安石《元日》:“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。”(鄘:同“墉”。城垣。桑林:城门名。)刘兼《重阳感怀》之二:“张仪旧壁苍苔厚,诸葛荒祠古木寒。”②故交;旧相识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。”③从前的;原来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
梦:

①[名]睡眠中的幻想。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醉里桃灯看剑,~回吹角连营。”②[动]做梦,梦见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~与海神战。”③[名]比喻幻想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不以~剧乱知。”

应:

(一)yīng ①当;应当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重则本非应死之罪。”(重:指刑法重。)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②古国名。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,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。 (二)yìng ①受;接受。王充《论衡·语增》:“周流应聘。”(周流:周游。)②答应;回答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③允许;同意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谓阿女:‘汝可去应之。’”④适合;合于。《荀子· 天论》:“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?”⑤应和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杀之以应陈涉。”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。”⑥对付;处置。《三国志· 魏志·钟繇传》:“得所送马,甚应其急。”⑦应验;证实。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:“和帝时,为太医丞,多有效应。帝奇之。”⑧小鼓。《诗经·周颂·有瞽》:“应田县鼓。”(田:大鼓。县:悬挂。)

也:

①语气词。用在句末。1. 表示判断或肯定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”2.表示疑问或反问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张问:‘十世可知也?’”②助词。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(回:颜回。)③副词。庾信《镜赋》:“不能片时藏匣里,暂出园中也自随。”

颦:

皱眉。杜甫《江月》诗:“烛灭翠眉频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