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迥立八风前。”诗句出处:《醉翁操》;是宋朝诗人楼钥的作品。
冷然。清圆。谁弹。向屋山。何言。清风至阴德之天。悠颺馀响婵娟。方昼眠。迥立八风前。八音相宣知孰贤。有时悲壮,铿若龙泉。有时幽杳,彷佛猿吟鹤怨。忽若巍巍山巅。荡荡几如流川。聊将娱暮年。听之身欲仙。弦索满人间。未有逸韵如此弦。
|
【注释】:
迥:
①远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”班彪《北征赋》:“野萧条以莽荡,迥千里而无家。”②僻远之处。李商隐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韵》:“常恐值荒迥,此辈还射人。”③差别很大。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色泽莹润,亦与它石迥异。”边贡《谒文山祠》:“丞相英灵迥未消,绛帷灯火飒寒飙(biāo)。”(文山:文天祥号。绛:赤色。飙:暴风。)④独。杜甫《丹青引》:“是日牵来赤墀(chí)下,迥立阊(chāng)阖(hé)生长风。”(墀:殿前台阶。阊阖:皇宫正门。)立:
①站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立于沼上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子路拱而立。”②竖立;树立。《韩非子·功名》:“立尺材于高山之上。”叶适《终论七》:“的必先立,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。”(的:箭靶。)③设置,建立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立大学,设庠序。”④制定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立法施令。”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。”⑤建树;成就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兵精粮多,足以立事。”⑥泛指登上某种位置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吾闻二世少子也,不当立。”(少子:最小的儿子。)⑦立刻;立即;马上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匈奴追射我立尽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。”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前:
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