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开不到,杜老溪庄,已公茅屋。”诗句出处:《瑞鹤仙》;是宋朝诗人刘澜的作品。
向阳看未足。更露立阑干,日高人独。江空佩鸣玉。问烟鬟霞脸,为谁膏沐。情闲景淑。嫁东风、无媒自卜。凤台高,贪伴吹笙,惊下九天霜鸪。红蹙。花开不到,杜老溪庄,已公茅屋。山城水国。欢易断,梦难续。记年时马上,人酣花醉,乐奏开元旧曲。夜归来,驾锦漫天,绛纱万烛。
|
【注释】:
花:
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。李煜《浪淘沙》: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②可供观赏的植物;花朵。杨万里《李花》:“李花宜远更宜繁,惟远惟繁始足看。”③形状像花的东西。庾信《寒园即目》:“雪花深数尺。”④不只一种颜色,有花纹的。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五花马,千金裘。”白居易《霓裳羽衣曲》:“四幅花笺碧间红”。⑤模糊迷乱。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知章骑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”开:
①开门。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:“昔上古龙门未开。”《老子》第二十七章:“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。”(关楗:门闩。)②打开;张开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”(轩:窗。)③舒展;开放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引申为舒展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”④伸展。杜甫《往在》:“京都不再火,泾渭开愁容。”(火:战火。)崔珏《哭李商隐》:“一生襟抱未曾开。”(襟抱:抱负。)⑤分开;分离。《吕氏春秋·贵信》:“地不刚,则冻闭不开。”阮籍《大人先生歌》:“天地解兮六合开。”(六合:天地四方。)引申为散开。杜甫《梅雨》:“云雾密难开。”杜甫《雨》:“蛟龙斗不开。”⑥切;割。⑦开辟;开发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开地数千里,此其大功也。”《晋书· 羊祜传》:“辟土开疆。”又为开通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骞开外国道。”李白《望天门山》:“天门中断楚江开。”引申为扩大,扩展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节其流,开其源。”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武皇开边意未已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开地千里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十一》:“南逾山脊,为新开道。”⑧开创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为后世开业。”⑨开始。《诗经·周颂· 武》:“允文文王,克开厥后。”(允文:确实有文德。克:能够。厥:其。)《论衡·书解》:“商鞅相孝公,为秦开帝业。”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开岁发春兮,百卉含英。”⑩发动或操纵。杜甫《登白马潭》:“水生春缆没,日出野船开。”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抚记上》:“关天培开炮应之,击断洋船头鼻,西兵多落海死。”(11)消散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到:
①达到;到达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蒙到,二郡皆服。”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于是天子北至朔方,东到太山。”(太:同“泰”。)②通“倒”。颠倒。《墨子·经下》:“临鉴而立,景到。”(鉴:镜。景:同“影”。)杜:
①一种草本植物;甘棠。即棠梨、杜梨,也称杜树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梨》:“杜树大者插五枝,小者或三或二。”②堵塞;闭;杜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强公室,杜私门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(李)牧杜门不出,固称疾。”(固:一再地。)老:
①年岁大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:“与子偕老。”(偕:一同。)《老子》第十八章: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②衰老。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③老年人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特用于对资深长者的敬称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慭遗一老。”(慭yìn:愿)④老死;终老。死的讳称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。”⑤敬老,养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⑥熟练,有经验。欧阳修《为君难论》:“其父奢,赵之名将,老用于兵者也。”⑦对公卿大夫的总称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天子之老,请帅王赋。”也指大夫的家臣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。”(孟公绰:鲁大夫。赵魏:都是晋国的世卿。)⑧告老;年老退休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。”(祁奚:晋大夫。)⑨年久的;历时久远的。原来的(与“新”相对)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狱中为老监者四,监五室。”⑩陈旧的。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百年老屋,尘泥渗漉。”(11)前缀。用于称人、排列次序和某些动植物名。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老夫聊发少年狂。”庄:
①庄重;严肃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动作庄,衣冠正。”《荀子·乐论》:“而容貌得庄焉。”(得:能够。)②四通八达的道路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。”③村庄。张籍《祭退之》:“养疾城南庄。”杜甫《怀锦水居止》:“万里桥西宅,百花潭北庄。”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: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”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学不可以已。”②完毕。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齐让又至。”(让:责备。)③罢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无愠(yùn)色。”(愠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可以已大风。”(大风:麻风病。)⑤副词。1. 已经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扶苏已死。”2.随后;旋即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废以为侯,已又杀之。”3. 太;过分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词。和方位词“来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等结合,表示对时间、范围的限制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谏。”⑦语气词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于句末,表示确定语气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”(斯恶已:就显出丑恶了。)公:
①公正;公平。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,祈黄羊可谓公矣。”②公共的;公家的。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书》:“二圣北狩之痛,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。”③公然;公开地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残贼公行,莫之或止。”(残贼:害。)④公家,与“私”相对。《诗经·豳风· 七月》:“献豜于公。”⑤通“功”。功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以奏肤公。”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。”又为诸侯的通称。《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公之丧,大夫俟练,士卒哭而归。”(练:丧服。)⑦古代朝廷官阶的第一级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是为三公。”后泛指朝中职掌权者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汉朝公卿忌贾生。”⑧对男子的敬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遇雨,皆以失期,失期当斩。”⑨旧称亲属中的尊长。1.称祖父。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:“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,孔子荷(hè)杖而问之曰:‘子之公不有恙乎?’搏杖而揖之,问曰:‘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’”(搏杖:扶杖。)2. 称父亲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将行,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。”3.称丈夫之父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奉事循公姥,进止敢自专?”(循:顺从。姥:婆婆。)⑩称雄性的禽兽。《齐民要术·作酱法》:“母蟹脐大,圆,竟服下,公蟹狭而长。”茅:
①茅草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尔贡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。”(入:交纳。共:同“供”。)②通“旄”。竿顶用旄牛尾装饰的旗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郑伯肉袒,左执茅旌。”③古国名。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。茅屋:
草屋。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清庙~~,大路越席。”屋:
①房屋;屋舍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”②车盖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纪信乃乘王车,黄屋左纛(dú)。”(纛:用氂牛尾作的羽毛幢。)③古代井田的区划。三百亩为屋。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考夫屋。”(夫:一百亩为夫。)④房顶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