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对好景、顿成消瘦。

“对好景、顿成消瘦。”诗句出处:《茶瓶儿》;是宋朝诗人梁意娘的作品。

满地落花铺绣。春色著人如酒。晓莺窗外啼杨柳。愁不奈、两眉频皱。关山杳。音尘悄。那堪是、昔年时候。盟言辜负知多少。对好景、顿成消瘦。

【注释】:

对:

①对答;回答;应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齐宣王问曰:‘齐桓晋文之事,可得闻乎?’孟子对曰:‘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。’”(齐桓:齐桓公。晋文:晋文公。)②对着;向着;朝向;面对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。”韦应物《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》:“门对寒流雪满山。”③对立;敌对;相对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而所与对敌,或值人杰。”(值:遇到;碰见。)又对手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刘备天下知名,曹操所惮,今在境界,此强对也。”④对付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,十可以对百。”⑤婚姻配偶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梁鸿》:“同县孟氏有女,状肥丑而黑,力举石臼,择对不嫁,至年三十。”⑥对照。《梦溪笔谈》卷八:“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……以两司奏状对勘,以防虚伪。”(勘:校对。)⑦对偶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“有律诗彻首尾对者,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。”⑧较量。曹丕《典论·自叙》:“余与论剑,因求与余对。”⑨称扬;显扬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以对于天下。”

好:

(一)①女子貌美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,皆衣文衣而舞康乐。”(文:文采。康乐:舞曲名。)古诗《陇西行》:“好妇出迎客,颜色正敷愉。”②泛指美;善。《诗经·郑风·叔于田》:“不如叔也,洵美且好。”(叔:代称男子。洵:确实。)韦庄《菩萨蛮》: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”③友好;友爱。高适《赠别晋三处士》:“知己从来不易知,慕君为人与君好。”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。”④完毕;完成。韩偓《无题》:“妆好方长叹,欢余却浅颦。”⑤可以;便于。李觏《苦雨初霁》:“寄语残云好知足,莫依河汉更油然。”(河汉:天河。油然:云气上升。)⑥恰巧;适逢。白居易《吴中好风景》:“况当丰熟岁,好是欢游处。”⑦表示劝勉。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临别流涕,抚其背曰:‘奴好自爱。’”⑧表感叹。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:“欲说还休,欲说还休,却道‘天凉好个秋!’”(二)hào ①喜爱;爱好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。”②善于;易于。寒山《诗三百三首》之二百二十二:“聪明好短命,痴騃祩(ái)却长年。”(騃:傻。)③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卒铸大钱,文曰‘宝货’,肉好皆有周郭。”

景:

(一)①日光;光亮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。”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流景曜之(wěi)晔。”(晔:光辉灿烂。)也指太阳。潘岳《杨仲武诔》:“日昃(zè)景西,望子朝阴。”(昃:日偏西。朝:宫室。)②光阴;时光。傅玄《九歌曲》:“岁莫景迈群光绝,安得长绳系白日?”③风景;景物。《汉书· 梅福传》:“此何景也?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四时之景不同。”④情形;景况。李白《赠僧崖公》:“昔往今来归,绝景无不经。”⑤大。成公绥《啸赋》:“游崇岗,陵景山。”(陵:登上。)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龙举而景云属。”(属zhǔ:连接;跟随。) (二)yǐng 阴影;影子。后作“影”。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景从云合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赢粮而景从。”(赢yíng:背。)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照日光而无景。”

顿:

(一)①以头或脚叩地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群臣皆顿首。”②跺;踏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。”③安顿;安置。陆机《演连珠》:“顿网探渊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若挈裘领,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。”④停顿。白居易《小童薛阳陶吹觱栗(bì lì)歌》:“有时婉软无筋骨,有时顿挫生棱节。”(觱栗:乐器名。)⑤止宿;屯驻;停留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就善水草顿舍。”又止宿之处。《隋书·炀帝纪下》:“每之一所,辄数道置顿。”(之:到。)⑥困顿。《荀子·仲尼》:“顿穷则从之,疾力以申重之。”⑦倒下。《汉书·陈遵传》:“遵起舞跳梁,顿仆坐上。”⑧通“钝”。不锋利。《史记· 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莫邪(yé)为顿兮。”(莫邪:剑名。)⑨损坏;挫败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。”⑩量词。相当于“次”。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欲乞一顿食耳。”(11)副词。立刻;马上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?”(安:怎么。)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凡一气不顿进,一形不顿亏。” (二)dú[冒顿(mò dú)]人名。汉初匈奴的单于。《汉书·匈奴传上》:“单于有太子,名曰冒顿。”

成:

①完成;实现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使秦成帝业。”②帮助实现;成全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”③成为;变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刘向《说苑·奉使》:“齐之临淄三百闾,张袂(mèi)成帷,挥汗成雨。”(闾:里巷。袂:袖子。帷:帷幕。)④成果;成就。李白《化城寺大钟铭》:“少蕴才略,壮而有成。”(蕴:蓄。)⑤成长;成熟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(万物)各得其养以成。”⑥和解;交好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晋为成。”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哀王于是倍从(zòng)约而因仪请成于秦。”(倍:违背。从:指合纵。仪:人名。)⑦已定的;定型的;现成的。《诗经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成命,二后受之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姜维传论》:“咸承诸葛之成规,因循而不革。”(咸:都。革:改变。)⑧层;重(chóng)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刑者相半于道,而死人日成积于市。”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为九成之台。”⑨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成方十里。”

消:

①减少;减损。蔡邕《陈太丘碑》:“元方在丧毁瘁,消形呕血。”②消散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:“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”③融化。许浑《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》:“湘潭云尽暮山出,巴蜀雪消春水来。”④除去;消灭。王充《论衡· 治期》:“夫世乱民逆,国之危殆灾害系于上天,贤君之德不能消却。”⑤消磨;度过。方干《冬夜泊僧舍》:“无酒能消夜,随僧早闭门。”⑥消受;享用。白居易《哭从弟》:“一片绿衫消不得,腰金拖紫是何人?”⑦经得起。辛弃疾《摸鱼儿·置酒小山亭》:“更能消几番风雨,匆匆春又归去。”⑧需要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这自然,何消吩咐。”⑨通“销”。熔化。白居易《答友问》:“置铁在洪炉,铁消易如雪。”[消化]人和动物对食物的溶解吸收。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一:“槟榔之功有四……四曰饱能使之饥,盖食后食之,则饮食消化,不至停积。”[消息]1. 消长;增减。《周易·丰》:“日中则昃(zè)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(昃:日偏西。食:通“蚀”,亏损。)2.音信;信息。周准《明妃曲》:“中原消息断,胡地风沙寒。”[消渴]指糖尿病、尿崩症等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口吃而善著书,常有消渴疾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