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自愧黔驴无伎俩,桑土绸缪盍早。

“自愧黔驴无伎俩,桑土绸缪盍早。”诗句出处:《贺新凉/贺新郎》;是宋朝诗人李曾伯的作品。

晓听平安报。信荆州、古今形胜,金汤天造。落日岘山陈迹在,依旧大堤芳草。叹紫塞、黄尘未扫。水合水生来又去,赖胡雏、犹畏熊当道。薇柳戌,甚时了。乞身屡上盏天表。感恩深、丁宁帝语,许同芳召。自愧黔驴无伎俩,桑土绸缪盍早。空手袖、剑锋懊恼。要脍鲸鲵封京观,愿汉庭用壮臣年老。毋更取,仲华笑。

【注释】:

自:
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

愧:

羞惭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不愧于人,不畏于天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?”

黔:

①[形]黑色。马融《广成颂》:“若夫鸷兽毅虫,倨牙~口。”②[名][黔首]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今乃弃~~以资敌国。”③[名]贵州省的代称。柳宗元《黔之驴》:“~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伎:

①技艺;才能。也写作“技”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。”②古代从事歌舞表演的女子。即歌女,舞女。刘禹锡《蜀先主庙》:“凄凉蜀故伎,来舞魏宫前。”这个意义又写作“妓”。也泛指乐工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二》:“令女伎为佾舞,雄健壮妙。”歌舞等文艺形式。《晋书·乐志下》:“作伎,最先唱。一人唱,三人和。”

土:

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领土;国土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区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离开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适:往。)⑤乡土;故乡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犬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埙一类的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诗经·豳风·鸱鸮》:“彻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

绸:

①束缚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君》:“薜(bì)荔柏兮蕙绸。”(薜荔、蕙:香草名。)②绸子;丝织品的总称。睢景臣《哨遍·高祖还乡》:“新刷来的头巾,恰糨(jiàng)来的绸衫。”③通“稠”。稠密。《北史·北海王详传》:“往来绸密。”[绸缪(móu)]1. 缠绕。《诗经· 唐风·绸缪》:“绸缪束薪。”(束薪:成捆的柴禾。)2.缠绵。《长生殿·情悔》:“那夕的绸缪,翻成做杨玉环这些时的悲哽。”

缪:

(一)①通“谬”。错误;差错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论赞》:“秦政不改,反酷刑法,岂不缪乎?”(秦政:秦始皇。)②通“穆”。虔诚的样子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太公、召公乃缪卜。” (二)móu 麻十束为缪。[绸缪]见“绸”。(三)miào 姓。

盍:

①副词。相当于“何不”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盍亦求之?”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盍各言尔志?”②疑问代词。怎么;为什么。《管子·小称》:“盍不起为寡人寿乎?”(寿:祝酒。)③聚合。《周易·豫》:“朋盍簪。”(朋:朋友。簪:疾速;迅速。)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