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山乐,南窗寄傲,唯有晦庵知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庭芳》;是宋朝诗人李处全的作品。
乳燕将雏,啼莺求友,江南梅子黄时。欲晴还雨,烟外看成丝。迎袂风来梦陇,吹饼饵、香入书帷。行吟处,溪翁说我,不似去年衰。方池。荷出水,朱榴倚槛,粉箨穿篱。有吾曹我辈,把酒寻诗。醉去黑甜一枕,炉烟袅、花影斜晖。家山乐,南窗寄傲,唯有晦庵知。
|
【注释】:
家:
①家;家庭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②家庭的住所。杜甫《苦雨》:“群木水光下,万家云气中。”③卿大夫的采邑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④学术流派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今诸侯异政,百家异说,则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乱。”乐:
(一)①音乐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。”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,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为奏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……士饮酒不乐。”②乐工;演奏音乐的人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”(归:通“馈”。赠送。)③乐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则钟瑟皆随,竽唱则诸乐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乐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其乐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爱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籍平生曾游东平,乐其风土。”寄:
①寄居;依附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蟹六跪而二螯(áo),非虵(shé)蟺(shàn)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(跪:腿。螯:钳夹。虵:同“蛇”。蟺:同“鳝”。)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使人属孟尝君,愿寄食门下。”②托付;委托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受襁褓之属(zhǔ),任天下之寄。”(属:委托。)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”③借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寡人将寄径于梁。”傲:
①傲慢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:“令尹甚傲而好兵。”②轻视;瞧不起。《旧唐书·张昌龄传》:“昔祢(mí)衡、潘岳皆恃才傲物。”(物:指人和事物。)《商君书·修权》:“数加严令,而不致其刑,则民傲死。”(不致其刑:不执行刑罚。死:指死刑。)③急躁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问而告谓之傲。”(告:告诉,指回答。)唯:
(一)①独;只;仅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”②用于句首,表希望。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。”③用在句首,无实义。欧阳修《祭石曼卿文》:“唯治平四年七月某日。” (二)wěi 应答的声音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秦王跽而请曰:‘先生何以幸教寡人!’范雎曰:‘唯,唯。’”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晦:
①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朝菌不知晦朔。”(朔: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。)姚鼐《登泰山记》:“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目观亭。”②日暮;天黑。陈黯《诘凤》:“(鸡)晦晓而不昧其候。”(昧:迷乱。)③昏暗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下幽晦以多雨。”④隐晦;隐藏。《左传·成公十四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称微而显,志而晦,婉而成章。”(称:指措辞造句。志:记载。)⑤(草木)凋零。江淹《杂体·效王微〈养疾〉》:“寂历百草晦。”(寂历:空旷。)庵:
(一)①(小)草屋。贺铸《野步》:“黄草庵中疏雨漏,白头翁妪坐看瓜。”②特指僧尼居住的小寺庙。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二回:“这庵是十方的香火。”后多指尼姑庙。《古今小说·闲云庵阮三偿冤债》:“这闲云庵王尼姑,我平昔相认的。” (二)yǎn(奄)。通“奄”。忽然。《隶释·卫尉衡方碑》:“受任浃旬,庵离寝疾。”(浃旬:十天;一旬。浃:周匝。)知:
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