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梦断,更随月色禁持我。”诗句出处:《千秋岁》;是宋朝诗人李流谦的作品。
玉林照坐。簌簌花微堕。春院静,烟扉锁。黛轻妆未试,红淡唇微破。清瘦也,算应都是风流过。把盏对横枝,尚忆年时个。人不见,愁无那。绕林霜掠袂,嚼蕊香黏唾。清梦断,更随月色禁持我。
|
【注释】:
清:
①水纯净透明,与“浊”相对。屈原《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②洁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洁净;使干净。陆云《盛德赋》:“泛时雨以清天,洒狂尘以肃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张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黄杨惠不轻,虎头光照簟文清。”⑤声音清亮;清脆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扬。)⑥清爽;清凉;寒凉。辛弃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(别:另一。)⑦冷清;凄清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静;清静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咏风》:“劳歌《大风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风曲: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,作《大风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洁;清白;清廉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单纯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贤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径苔芜不可寻。”(12)肃清;使干净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保护圣主,复大权,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(13)用完;用尽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(伍子胥)乃发其箪饭,清其壶浆而食。”(荆:楚国的别称。)(14)中国封建朝代名称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厕所。后作“圊”。《风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学用语。指冲和之气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礼,养之以清。”清梦:
好梦,美梦。秦观《千秋岁》:“日边~~断,镜里朱颜改。”梦:
①[名]睡眠中的幻想。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醉里桃灯看剑,~回吹角连营。”②[动]做梦,梦见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~与海神战。”③[名]比喻幻想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不以~剧乱知。”断:
①断开;截断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刑至断肢体,刻肌肤。”②断绝;隔开。乔宇《秋风亭下泛舟》:“山分秦晋群峰断,水入河汾两派通。”李白《大堤曲》:“天长音信断。”③尽;极。张羽《清口》:“行行重行行,目断双飞鸿。”④禁止;戒除;禁绝。王羲之《杂帖》:“此郡断酒一年,所省百余万斛米,乃过于租。”⑤判断;决定;决断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及断狱之日,叔鱼抑邢侯。”⑥副词。绝对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周之事迹,断可见矣。”李商隐《无题》:“断无消息石榴红。”更:
(一)①改变;更换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则利害易。”②替换。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牺牲,用圭璧,更皮币。”(牺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币:毛皮和缯帛。)引申为交替。《汉书·万石君传》:“九卿更进用事。”③经历;经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。”④抵偿;抵押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尽。)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,一夜分为五更,每一更约二小时。岳飞《小重山》:“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词。①相当于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无双,入秦献之昭王,更无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”②相当于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吾尝为鲍叔谋事,而更穷困。”随:
①跟随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,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。”②沿着;顺着。《范子》:“圣人之变,如水随形。”③顺应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故圣人论世而立法,随时而举事。”④听任;放任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”⑤追逐;追求。《周易·随》:“随有求得。”(追逐而有所求则必得。)⑥副词。随即;接着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(张)良殊大惊,随目之。”(殊:非常。目:用目看。)⑦周代侯国名。在今湖北省随县。⑧春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介休县。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潜《归田园居》之三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从朔至晦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。李贺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谢郎妓。”⑤指妇人的月经。王建《宫词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唤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弥厥月,先生如达。”(诞:助词。弥:满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达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国古代西域国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乐府《孤儿行》:“拔断蒺藜肠月中,怆欲悲。”(肠:指小腿肚子。)色:
①脸色;表情;神色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民有饥色。”②怒色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之色少解。”③姿色;美色。多用于女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寡人好色。”④情欲。《孟子· 告子上》:“告子曰:‘食、色,性也。’”⑤颜色;色彩。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。”⑥景象;景色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车马有行色。”⑦种类;品类。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树下端然坐睡,不知是何色类?”⑧佛教用语。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,与“空”相对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陈子昂《感遇》之八:“空色皆寂灭,缘业亦何名。”禁:
(一)①忌讳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及拘者为之,则牵于禁忌。”(拘者:固执不通的人。牵:牵制。)《论衡·讥日》:“举事若病死灾患,大则谓之犯触岁月,小则谓之不避日禁。”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始陈平曰:‘我多阴谋,是道家之所禁。’”(阴谋:秘密计谋。)②制止;禁止。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居位者虽不能禁,忍助之乎?”《荀子·君子》:“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:“令苟则不听,禁多则不行。”《商君书·赏刑》:“故禁奸止过,莫若重刑。”③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,皆坑之咸阳。”④不能随便进入的地方。古代常指皇帝居住的地方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二世常居禁中。”(二世:秦二世胡亥。)洪昇《长生殿·定情》:“韶华入禁闱,宫树发春晖。”(韶华:春光。闱:宫门。)⑤拘押;监禁。《魏书·安定王休传》:“乃免官,禁之别馆。”又为拘禁人的地方,监狱。《金史·世宗纪下》:“命罪人在禁有疾,听亲属入视。”⑥闭拒;封锁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五国之兵有日矣,韩乃西师以禁秦国,使秦发令素服而听。”(二)jīn 禁受;受得住。杜牧《边上闻笳》:“游人一听头堪白,苏武争禁十九年!”(争:怎么。)禁持:
①摆布,折磨。《争报恩》折二:“这般苦~~,恶抢白,怎生宁奈?”②纠缠,牵缠。《东坡梦》折二:“我其实被东坡闲魔阵,厮~~。”持:
①一只手从下托物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左手据膝,右手持颐以听。”②握;执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为之泣。”③掌握;掌管。戴复古《春日怀家》:“客游儿废学,身拙妇持家。”④执行。《明史·孝宗纪》:“务存心仁恕,持法公平。”⑤保持;维持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序》:“太平之君子,能持盈守成。”⑥支持;支撑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十围之木,持千钧之屋。”⑦扶持;扶助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西朝颠覆而莫持。”⑧挟制;控制。《史记·宁成传》:“持吏长短。”(短:指短处。)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使子厚在台省时,自持其身,己能如司马、刺史时,亦自不斥。”(子厚:柳宗元字。台省:指尚书省、御史台。)⑨对抗;对峙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:“太祖与袁绍持于官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