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阁嘘青蜃,楼啄彩虹,飞盖蹴鳌背。

“阁嘘青蜃,楼啄彩虹,飞盖蹴鳌背。”诗句出处:《莺啼序》;是宋朝诗人黄公绍的作品。

银云卷晴缥缈,卧长龙一带。柳丝蘸、几簇柔烟,两市帘栋如画。芳草岸、弯环半玉,鳞鳞曲港双流会。看碧天连水,翻成箭样风快。白露横江,一苇万顷,问灵槎何在。空翠湿衣不胜寒,日华金掌沆瀣。甃花平、绿文衬步,琼田涌出神仙界。黛眉修,依约雾鬟,在秋波外。阁嘘青蜃,楼啄彩虹,飞盖蹴鳌背。灯火暮,相轮倒影,偷睇别浦,片片归帆,远自天际。舞蛟幽壑,栖鸦古木,有人翦取松江水,忆细鳞巨口鱼堪鲙。波涵笠泽,时见静影浮光,霏阴万貌千态。蒹葭深处,应有闲鸥,寄语休见怪。倩洗却、香红尘面,买个扁舟,身世飘萍,名利微芥。阑干拍遍,除东曹掾,与天随子是我辈,尽胸中、著得乾坤大。亭前无限惊涛,总把遥吟,月明满载。

【注释】:

阁:

①贮藏食物的橱柜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大夫七十而有阁。”②一种类似楼房的建筑物,通常为两层,四方形,六角形或八方形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飞阁流丹,下临无地。”(丹:指彩绘。无地:指水中。)③女子卧室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”④阁道,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架木而成的道路。也指楼与楼之间架空的复道。《洛阳伽蓝记·法云寺》:“重门启扇,阁道交通。”(扇:门扇。)⑤小门。古诗《上山采蘼芜》:“新人从门入,故人从阁去。”⑥中央官署。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虽署三公,事归台阁。”⑦搁置;放下。《齐民要术·养羊》:“于风凉处阁置。”《新唐书·刘知几传》:“阁笔相视。”

嘘:

①缓缓地吐气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呼嘘毒疠。”②叹息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嘘唏烦酲。”

青:

①深绿色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草色入簾青。”②蓝色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”③黑色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厥土青黎。”④青色的东西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青绿,民所常服。”⑤青州,古州名。先秦为九州之一。在今山东境内。

蜃:

①大蛤蜊,古人误以为由野鸡变化而成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鱼盐蜃蛤,弗加于海。”②画有蜃形的漆尊,祭祀用。③海市蜃楼。由于不同密度大气层的折光作用,把远处景物反映在海面或沙漠中而形成幻影,古人误以为由蜃吐气变成,故称蜃楼、蜃景等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海旁蜃气象楼台,广野气成宫阙然。”

楼:

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。杜甫《登岳阳楼》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”②设在高处的建筑,多用作瞭望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登诸楼车,使呼宋而告之。”

啄:

❶[动]鸟用嘴获取食物。《诗经·小雅·黄鸟》:“无集于谷,无~我粟。”②[动]啃咬。屈原《招魂》:“虎豹九关,~害下人些。”③[动]扣门。潘必正《杨柳枝》:“归来残月窥窗角,星初落;几回欲把朱扉~,人知觉。”

彩:

①彩色丝绸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三章:“服文彩,带利剑。”(文:花纹。)②彩色的。沈佺期《陪幸太平公主南庄》:“往往花间逢彩石,时时竹里见红泉。”

飞:

①鸟类和某些昆虫鼓动翅膀在空中 飞行。屈原《天问》:“苍鸟群飞。”杜甫《曲江二首》之二:“点水蜻蜓款款飞。”(款款:缓缓。)②物体凭借外力或机械作用在空中行动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鸢(yuān)飞。”(木鸢:古代飞行器。鸢:鸟名。)③飞动;飘落。杜甫《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》:“无声细下飞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葱。”张志和《渔父》:“八月九月芦花飞。”④高。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飞宇承霓。”⑤无根据的;无缘无故的;意外的。《后汉书·周荣传》:“若卒遇飞祸,无得殡敛。”⑥形容极快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而飞书召蒙。”

飞盖:

①车盖。车行时盖衣因风而飞动,故称。陆机《挽歌》:“素骖伫轩,玄驷骛~~。”②车盖如飞,借指行走很快的车。陶渊明《咏荆轲》:“登车何时顾,~~入秦庭。”

盖:

①用草或苇编成的覆盖物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被苫(shān)盖,蒙荆棘。”(被:覆盖。苫:用草编成的覆盖物。)②建筑房屋。王褒《僮约》:“治舍盖屋。”③车盖、伞等遮阳挡雨的用具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轮人》:“轮人为盖。”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为黄屋盖乘舆,出入拟于天子。”(屋:同“幄”。帐幕。)④器物上的盖子。《礼记·少仪》:“器则执盖。”⑤遮蔽;掩盖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。”⑥超过;压倒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。”⑦崇尚。《国语· 吴语》:“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。”⑧副词。表推测,相当于“大概”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。”⑨连词。承接上文。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⑩助词。多用于句首。无实在意义,其作用只是引出下面的议论或说明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盖闻圣人迁徙无常,就变而从时,见末而知本,观指而睹归。”(本:根。)(11)通“盍”(hé),是“何不”的合音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?”(12)通“阖”。门扇。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荦有力焉,能投盖于稷门。”

蹴:

①践踏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蹴其刍者有罚。”②踢。白居易《洛桥寒食日作十韵》:“蹴毬尘不起,泼火雨新晴。”(泼火雨:古代寒食禁火,这时所下雨为泼火雨。)[蹴然]惊异不安的样子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诸大夫蹴然。”

鳌:

传说中海里能负山的大龟或大鳖。杜甫《送重表侄王殊评事使南海》:“安能陷粪土,有志乘鲸鳌。”[鳌头]巨鳌的头。唐宋时代,皇帝殿前的台阶上刻有一只鳌,众官朝见皇帝时,要立在台阶正中,所以称入翰林院为“上鳌头”。后也称在科举考试中状元及第者为“独占鳌头。”叶適《蔡尚书挽词》之一:“总角都鳌头,老生甘伏膺。”(总角:少年。伏:通“服”。)

背:

①脊背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议论无所依,如膝痒而搔背。”(依:根据。)②背面;反面。③背对着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:“不正其主面,亦不背客。”④违反;违背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,难遍从疏举。”(疏举:分条列举。)⑤背叛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布果背楚。”(布:人名。果:果然。)⑥弃去;离开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时民近战国,皆背本趋末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