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恨无奈、利锁名缰,谁为唤、舞裙歌扇。”诗句出处:《月华清》;是宋朝诗人洪瑹的作品。
花影摇春,虫声吟暮,九霄云幕初卷。谁驾冰蟾,拥出桂轮天半。素魄映、青琐窗前,皓彩散、画阑干畔。凝眄。见金波滉漾,分辉鹊殿。况是风柔夜暖。正燕子新来,海棠微绽。不似秋光,只照离人肠断。恨无奈、利锁名缰,谁为唤、舞裙歌扇。吟玩。怕铜壶催晓,玉绳低转。
|
【注释】:
恨:
①怨恨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处官久者士妒之,禄厚者民怨之,位尊者君恨之。”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!”②遗憾;不满意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不知戒,后必有恨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奈:
①处置;对待。常与“何”连用,表示怎么处置、怎么对待。林觉民《与妻书》:“则较死为苦也,将奈之何?”有时也单用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唯无形者无可奈也。”②无奈;怎奈。表示转折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小生特谒长老,奈路途奔驰,无以相馈。”利:
①锋利;锐利。跟“钝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金就砺则利。”(砺:磨刀石。)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②言词锋利,会说话。王充《论衡》:“辩口利舌。”③顺利;吉利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时不利兮骓(zhuī)不逝。”(骓:马名。逝:跑。)④利益;好处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小国离,楚之利也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”⑤有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叟,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⑥利润;利息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候时转物,逐什一之利。”⑦物产;出产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生谷之土未尽垦,山泽之利未尽出也。”名:
①名字;名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”(讳:避讳。)②取名;命名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学者,三年反而名其母。”③名号;名分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。”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。”④名声;声誉。卓尔堪《明遗民诗序》:“死事者名垂青史,固无论已。”(死事:效忠国事而死。垂:留传。固:本来。无论:不用说。)⑤著称;闻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陆游《书愤》:“《出师》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”(《出师》:指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。伯仲间:可以相提并论。)⑥古代名家的简称。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,战国百家之一。⑦说出;陈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出一处也。”⑧占有。《论衡·骨相》:“不名一钱。”⑨大的;重要的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无数。”⑩文字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百名以上书于策。”缰:
马缰绳。《白虎通·诛伐》:“人衔枚,马勒缰,昼伏夜行为袭也。”(衔枚:口中横衔着像筷子样的东西以防止说话。)为:
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唤:
①呼;呼唤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”②召;召之使来。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武帝唤时贤,共言伎艺事。”(武帝:西晋武帝。)③啼叫。陆游《细雨》:“美睡常嫌莺唤起,清愁却要酒阑回。”舞:
①舞蹈。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命乐正入学习舞。”②跳舞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季氏八佾(yì)舞于庭。”(佾:八人一行为一佾。)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长袖善舞,多钱善贾(gǔ)。”(贾:经商。)③挥动;摆动。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:“操干戚以舞。”(操:持。干、戚:均武器名。)叶梦得《贺新郎》:“吹尽残花无人见,惟垂杨自舞。”④飞翔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瓠(hù)巴鼓琴而鸟舞鱼跃。”(瓠巴:人名。)⑤玩弄;舞弄(文字、权术等)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舞智以御人。”歌:
①唱歌;歌唱。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②歌曲;歌谣以及能唱的诗。许浑《夜泊永乐有怀》:“吴娃齐唱采莲歌。”③赞颂;歌咏。班固《两都赋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颂鲁。”歌扇:
歌舞时用的扇子。李邕《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》:“流风入座飘~~,瀑水侵阶溅舞衣。”扇:
(一)①门扇。《吕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上盖以杨门之扇。”②扇子。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大风扬尘,王以扇拂尘。”③障扇。古代仪仗中障尘蔽日的用具。《宋史·仪卫志一》:“金吾引驾官二人,分立团扇之南。”(金吾:古武官名。负责警卫、仪仗、治安等。)④量词。用于门、窗等扁形器物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为闺门两扇。”⑤用同“骟”。割去牛马等家畜的睾丸或卵巢。黄侃《论学杂著·蕲春语》:“吾乡谓去牛马犬阴,皆曰扇。” (二)shān ①摇动扇子或扇状物使生风。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“武王荫暍人于樾下,左拥而右扇之。”②(风)吹。嵇康《杂诗》:“微风清扇。”③炽烈。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阎妻骄扇,日以不臧。”(臧:善。)④用同“煽”。煽动,鼓动别人做不该做的事。《晋书·孙恩传》:“扇动百姓,私集徒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