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记分携、离筵乍阕,去帆初整。”诗句出处:《贺新郎》;是宋朝诗人韩玉的作品。
睡起帘栊静。□金铺、春帏半卷,宝香烟冷。门外落花风不定。糁糁乱红堆径。谁唤做、春愁如病。零乱云鬟慵梳掠,傍菱花、羞对孤鸾影。情易感,恨难醒。沙边柳外当时景。记分携、离筵乍阕,去帆初整。尽举棹歌和泪听。云淡水寒烟暝。空怆望、楼高天迥。犹未归来何处也,日长时、不念人孤另。书谩写,雁谁倩。 |
【注释】:
记:
①记载;记述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挞以记之。”(挞:击打。)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夫诸侯之会,其德刑礼义,无固不记。”②记住;与“忘”相对。晏几道《临江仙》:“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”③史书。《盐铁论·结和》:“藏于记府。”④旧时的公文。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公府奏记。”⑤印章。《宋史·职官志七》:“铸铜记给之。”分:
(一)①分开;划分。与“合”相对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分国以为五乡,乡为之师;分乡以为五州,州为之长。”(国:都城。)②从主体分出的部分;分支。《元史·顺宗纪五》:“立中书分省于济宁。”(中书省:中央总管国家政事的机关。济宁:在山东省。)③分成;分出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故孔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。”④离开;分散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呜呼!远哉,其分于道也。”⑤分配;给与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廉,得赏赐辄(zhé)分其麾(huī)下,饮食与士共之。”(辄:总是。麾下:部下。)⑥分担;分享。扬雄《解嘲》:“分人之禄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瑁传》:“陈国陈融……等皆单贫有志,就瑁游处,瑁割少分甘,与同丰约。”(割:分给。约:节俭。)⑦区分;辨别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周与蝴蝶必有分矣。”⑧量词。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大禹圣者,乃惜寸阴,至于众人,当惜分阴。” (二)fèn ①名分;职分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礼达而名定。”②资质;资历。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一:“性灵关天分,书卷关学历。”③福分;缘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“幸免如斯分非浅,祝君长咏梦熊诗。”④情分;关系或感情。《北齐书·封孝琬传》:“晚相逢遇,分好遂深。”⑤料想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⑥甘心;服气。李肩吾《清平乐》:“燕子可怜人去,海棠不分春寒。”分携:
分离,离别。李商隐《饮席献赠同舍》:“洞中屐响省~~,不是花迷客自迷。”携:
①提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如璋如圭,如取如携。”(璋、圭:古玉制礼器,喻相投合。取、携:取物提物,喻相随从。)②携带;带领。刘禹锡《送王司马之陕州》诗:“空携诗卷赴甘棠。”③牵着;拉着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五回:“瑜携干手,同步出帐来。”④分离;离间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不如私许复曹、卫以携之。”[携手]1. 手拉手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惠而好我,携手同行。”(好:喜爱。)2. 喻齐心协力。《孙子· 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。”[携贰]叛离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其刑矫诬,百姓携贰。”(矫诬:以诈用法,滥诛无罪。)离:
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筵:
①竹制的垫席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围布几筵,告于庄、共之庙而来。”(围:指楚国的公子围。庄、共:指楚庄王、楚共王。)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跄跄济(jǐ)济,俾(bǐ)筵俾几。”(跄跄、济济:有威仪的样子。俾:使。几:矮桌。)②席位;座位。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尔乃眉轩席次,袂(mèi)耸筵上。”(尔:如此。轩:扬起。席次:座上。袂:衣袖。)③酒席;宴会。李商隐《行次西郊作》诗:“五里一换马,十里一开筵。”乍:
①副词。突然;忽然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”②刚;才。柳永《黄莺儿》:“乍出暖烟来,又趁游蜂去。”③连词。宁可。李白《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》:“乍向草中耿介死,不求黄金笼下生。”(耿介:正直。)④暂时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将乍往而未半。”阕:
①止息;停止;终止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君子如届,俾民心阕。”(俾:使。)②守丧期满。《日知录》卷十五:“三年阕矣,可得除否?”③乐曲终止。《仪礼·大射》:“主人答拜,乐阕。”④量词。乐曲每次终止为一阕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”词有两段者,称作“前阕”、“后阕”。⑤空虚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瞻彼阕者,虚室生白。”去:
(一)①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②距离。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间,去齐八百里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云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儿去慈亲,远客丧主人。”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一:“郡县守巡各至,问所失,吏部曰:‘吾家无一物,独去破毡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弃;丢弃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。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何有去圣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从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称去世;死亡。古诗《孤儿行》:“居生不乐,不如早去,下从地下黄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”⑦过去的;从前的。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来事之师也。”⑧助词。用于形容词后,相当于“啊”、“了”。白居易《盐商妇》:“绿鬟富去金钗多,皓腕肥来银钏窄。”(绿鬟: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。)⑨去声。汉语四声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”(迁客: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)(11)通“驱”。驱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获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纺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。)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龙亡而漦在,椟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椟dú:放在木匣中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弆”。帆:
①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。李白《行路难》诗:“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②借指帆船。温庭筠《梦江南》:“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”③张帆行驶。韩愈《除官赴阙》:“不枉故人书,无因帆江水。”初:
①开始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:“年少初学。”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天地果无初乎?”②当初;原先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初,军吏李成苦欬(ké),尽夜不寐……”③从前;往日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黄权传》:“先主曰:‘孤负黄权,权不负孤也。’待之如初。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二年初伏,以狗御蛊。”白居易《暮江吟》:“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珍珠月似弓。”⑤才;刚刚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天下初定,又复立国,是树兵也。”[初无]从来没有,并没有。《后汉书·盖勋传》:“群臣初无是言也。”整:
①整齐;有秩序。《左传·隐公九年》:“戎轻而不整。”(戎:北戎。)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望虏阵不整。”《北齐书·刘世清传》:“[世清]情性甚整,周慎谨密,在孝卿之右。”(孝卿:人名。右:上。)②调理;整顿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爰整其旅。”(爰:乃。旅:军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