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休更上百尺旧家楼,尘侵帙。

“休更上百尺旧家楼,尘侵帙。”诗句出处:《满江红》;是宋朝诗人陈亮的作品。

曾洗乾坤,问何事、雄图顿屈。试著眼、阶除当下,又添英物。北向争衡幽愤在,南来遗恨狂酋失。算凄凉部曲几人存,三之一。诸老尽,郎君出。恩未报,家何恤。念横飞直上,有时还戢。笑我只知存饱暖,感君元不论阶级。休更上百尺旧家楼,尘侵帙。

【注释】:

休:

①休息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行者休于树。”②停止;罢休。蒲松龄《促织》:“少年大骇,急解令休止。”③美善;吉祥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对扬王休。”(报答和宣扬周王的美德。)④喜。《诗经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既见君子,我心则休。”⑤封建时代指丈夫离弃妻子。⑥副词。不要。杜甫《戏赠友》:“劝君休叹息。”⑦句末语气词。相当于“了”、“罢”。吕胜己《南乡子》:“笑道渔翁太拙休!”

更:

(一)①改变;更换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则利害易。”②替换。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牺牲,用圭璧,更皮币。”(牺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币:毛皮和缯帛。)引申为交替。《汉书·万石君传》:“九卿更进用事。”③经历;经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。”④抵偿;抵押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尽。)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,一夜分为五更,每一更约二小时。岳飞《小重山》:“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词。①相当于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无双,入秦献之昭王,更无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”②相当于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吾尝为鲍叔谋事,而更穷困。”

上:

(一)①位置在高处的。与“下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”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。《天工开物·饴饧》:“色以白者为上。”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虽上世之圣王,岂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乐府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。”⑤由低处往高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(tuán)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⑥去;往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⑦向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终。)⑧进呈;进献;送上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。”⑨出场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莺莺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草上之风必偃。”(11)涂染。《天工开物·造竹纸》:“先以白矾水染过,后上红花汁云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尊贤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声,汉语四声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则余病未能。”

百:

①数词。十的十倍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纪于一,协于十,长于百。”(纪:记数。协:合。长:增多。)②指虚数,众多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”

尺:

(一)①长度单位。十寸为一尺。古代以六寸或八寸为一尺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身长七尺。”李白《赠汪伦》:“桃花潭水深千尺。”②尺子,量长度的器具。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左手持刀尺,右手执绫罗。”③喻微,少。陆机《长歌行》:“尺波岂徒旋。”(徒:空。)④尺脉(中医诊脉时第三指所按之处)的简称。《难经》:“脉三部:寸、关、尺。”[尺牍]书信。牍,木板。古代书写用狭长的竹简或木板,长约一尺,故书信称尺简或尺牍。如用绢帛,则称尺素。《汉书·陈遵传》:“性善书,与人尺牍,主皆藏去(jǔ)以为荣。”(书:写字。主:指收信人。去:收藏。)也泛指书写的文字。《后汉书·北海靖王传》:“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。”(驿马:传递公文的马。) (二)chě 我国古代音乐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。

旧:

①陈旧的;过时的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君。”王安石《元日》:“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。”(鄘:同“墉”。城垣。桑林:城门名。)刘兼《重阳感怀》之二:“张仪旧壁苍苔厚,诸葛荒祠古木寒。”②故交;旧相识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。”③从前的;原来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
家:

①家;家庭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②家庭的住所。杜甫《苦雨》:“群木水光下,万家云气中。”③卿大夫的采邑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④学术流派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今诸侯异政,百家异说,则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乱。”

楼:

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。杜甫《登岳阳楼》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”②设在高处的建筑,多用作瞭望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登诸楼车,使呼宋而告之。”

尘:

①灰尘;尘土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春不得避风尘,夏不得避暑热。”②污染。苏轼《笏记》:“既尘美职,复玷名藩。”(藩:藩镇。)③踪迹;业绩。《宋史·南唐李氏世家》:“思追巢、许之余尘。”④世俗。宗教称俗世,隐者称仕途皆曰尘。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无才可去补苍天,枉入红尘若许年。”⑤比喻战争;祸乱。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。”(洪武爷: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。)又“烟尘”连用,义同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汉家烟尘在东北。”⑥重量单位。一分的万万分之一。《清史稿·时宪志一》:“微、尘、秒、忽,虽属无几,而总计之,便集少成多。”

侵:

(一)①进犯;进攻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。”②侵夺;侵占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至(周)襄王,以河内赐晋文公,又为诸侯所侵,故其分地小。”(分:分封。)③欺凌;伤害;欺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强不侵弱。”韩愈《枯树》:“老树无枝叶,风霜不复侵。”④渐进。陈子昂《南山家园十韵》:“坐观万象化,方见百年侵。”⑤逐渐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帝凭怒,侵减龙伯之国使厄。”⑥逼近。庾肩吾《乱后经夏禹庙》:“侵云似天阙,照水类河宫。”(阙:宫阙。类:似。)⑦荒年;庄稼歉收。《谷梁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谓之大侵。”(升:成熟。) (二)qǐn 长相既矮小又丑陋。又作“寝”。《汉书·田蚡传》:“田蚡貌侵。”

帙:

①包书的布套。潘岳《杨仲武诔》:“披帙散书,屡睹遗文。”②书的卷册;卷次。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卷二:“又旧书,目帙无次第,诸帙中各有第一至于第十脱落散乱。”③整理(书籍)。杜甫《晚晴》:“书乱谁能帙,杯干自可添。”④量词。书一函或一册为一帙。白居易《长庆集·后序》:“前三年,元微之为予编次文集而叙之,凡五帙,每帙十卷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