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马上愁思,江边怨感,分明都向曲中传。

“马上愁思,江边怨感,分明都向曲中传。”诗句出处:《绿头鸭/多丽》;是宋朝诗人晁端礼的作品。

锦堂深,兽炉轻喷沈烟。紫檀槽、金泥花面,美人斜抱当筵。挂罗绶、素肌莹玉,近鸾翅、云鬓梳蝉。玉笋轻拢,龙香细抹,凤凰飞出四条弦。碎牙板、烦襟消尽,秋气满庭轩。今宵月,依稀向人,欲斗婵娟。变新声、能翻往事,眼前风景依然。路漫漫、汉妃出塞,夜悄悄、商妇移船。马上愁思,江边怨感,分明都向曲中传。困无力、劝人金盏,须要倒垂莲。拼沈醉,身世恍然,一梦游仙。

【注释】:

上:

(一)①位置在高处的。与“下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”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。《天工开物·饴饧》:“色以白者为上。”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虽上世之圣王,岂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乐府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。”⑤由低处往高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(tuán)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⑥去;往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⑦向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终。)⑧进呈;进献;送上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。”⑨出场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莺莺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草上之风必偃。”(11)涂染。《天工开物·造竹纸》:“先以白矾水染过,后上红花汁云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尊贤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声,汉语四声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则余病未能。”

愁:

①忧愁;忧虑。李白《秋浦歌·十五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”辛弃疾《菩萨蛮》:“江晚正愁予,山深闻鹧鸪。”②形容凄凉惨淡的景象。谢惠连《雪赋》:“寒风积,愁云繁。”辛弃疾《鹧鸪天·赋牡丹》:“愁红惨绿今宵看,恰似吴宫教阵图。”

愁思:

忧愁,忧伤。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晻晻日欲暝,~~出门啼。”

思:

①思考;想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②思念;怀念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靡(mǐ)日不思。”(靡:无。)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低头思故乡。”③愁思。张华《励志诗》:“吉士思秋。”(吉士:对男子的美称。)④心情;情绪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清霜残雪思难任。”(清霜残雪:指鬓发已白。)柳宗元《登柳州城楼》:“海天愁思正茫茫。”⑤助词。可用于句首或句中,调整音节。《诗经·大雅 ·思齐》:“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。”(齐:通“斋”。庄敬。大任:即太任。王季之妻,文王之母。)⑥语气词,啊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”(乔:高大。休:休息。)

江:

①长江的专称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江汉朝宗于海。”《论衡·书虚》:“且投于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临浙江,水波恶。”②江河的通称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钱起《省试湘灵鼓瑟》: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。”③指隐士的居处。陶潜《与殷晋安别》:“良才不隐世,江湖多贱贫。”王安石《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

边:

①侧畔;旁边。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”②边缘。苏涣《毒蜂成一窠》诗:“长安大道边,挟弹谁家儿?”③边境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思念北边之未安。”④指边防。《宋书·裴松之传》:“裴松之廊庙之才,不宜久尸边务。”(廊庙:指朝廷。尸:主管。)⑤靠近;接壤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齐边楚。”

怨:

①仇恨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桀纣者,民之怨贼也。”②埋怨;责怪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怨天者无识。”③哀怨。杨万里《闻子规》:“怨笛哀筝总不如,一声声彻九天虚。”④通“蕴”。蕴积;积蓄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富有天下而无怨财。”

感:

①感动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其感人深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音声足以动耳,诗语足以感心。”②感慨;情感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曹植《洛神赋序》:“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。”③感觉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感而后应,迫而后动。”④通“憾(hàn)”。遗憾。《汉书·杜邺传》:“内无感恨之隙(xì),外无侵侮之羞。”(隙:指人际关系上的隔阂。)⑤通“撼(hàn)”。动;摇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脱脱兮,无感我帨兮。”(舒:徐缓。脱脱:脚步轻缓的样子。帨:系在腰带上的佩巾。)

分:

(一)①分开;划分。与“合”相对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分国以为五乡,乡为之师;分乡以为五州,州为之长。”(国:都城。)②从主体分出的部分;分支。《元史·顺宗纪五》:“立中书分省于济宁。”(中书省:中央总管国家政事的机关。济宁:在山东省。)③分成;分出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故孔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。”④离开;分散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呜呼!远哉,其分于道也。”⑤分配;给与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廉,得赏赐辄(zhé)分其麾(huī)下,饮食与士共之。”(辄:总是。麾下:部下。)⑥分担;分享。扬雄《解嘲》:“分人之禄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瑁传》:“陈国陈融……等皆单贫有志,就瑁游处,瑁割少分甘,与同丰约。”(割:分给。约:节俭。)⑦区分;辨别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周与蝴蝶必有分矣。”⑧量词。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大禹圣者,乃惜寸阴,至于众人,当惜分阴。” (二)fèn ①名分;职分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礼达而名定。”②资质;资历。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一:“性灵关天分,书卷关学历。”③福分;缘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“幸免如斯分非浅,祝君长咏梦熊诗。”④情分;关系或感情。《北齐书·封孝琬传》:“晚相逢遇,分好遂深。”⑤料想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⑥甘心;服气。李肩吾《清平乐》:“燕子可怜人去,海棠不分春寒。”

分明:

清楚,明白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贵贱~~,男女礼顺。”

明:

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

都:

(一)du ①[名]大城市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~不过三国之一。”②[名]首都,京城。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汉之西~,在于雍州,实曰长安。”③[名][都会]1. 诸侯国的都城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秦有天下,裂~~而之郡邑。”2. 繁华的大城市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然邯郸亦漳、河之间一~~也。”④[形]漂亮。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“彼美孟姜,洵美且~。”⑤[叹]表示赞美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皋陶曰:‘~!在知人,在安民。’”⑥[动]居于,处在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,而~卿相之位,泽及后世。”⑦[动]汇总,汇聚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顷撰其遗文,~为一集。”(二) dou [副]全,尽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于时天月明净,~无纤翳。” 【辨析】都,京。“京”的本义是“大”。在先秦“京师”连用方指“国都”,“京”指国都是后起义。“都”的本义指“大城市”,汉代以后才可以指首都。

向:

①朝北的窗户。《说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对着;朝向。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趋向;奔向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(西伯)修义而人向之,卒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标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进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将近;接近。陶潜《岁暮和张常侍》:“向夕长风起,寒云没西山。”⑥仰慕;归向。沈作喆《寓简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会,市者小人所集,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爱;偏袒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从前。《庄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来的;旧的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。”(志:记。)⑩副词。相当于“刚才”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向者休来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词。表示方向、对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(12)连词“假使”。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论衡·定贤》:“向令韩信用权变之才,为芳叔通之事,安得谋反诛死之祸哉?”

曲:

(一)①弯;不直。与“直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赵王之臣有韩仓者,以曲合于赵王。”陆贾《新语·辨惑》:“怀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与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结《恶(wù)曲篇》:“未尝曲气以转声,曲辞以达意。”⑤泛指弯曲之处。吴融《壁画折竹杂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别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处。严忌《哀时命》:“块独守此曲隅兮。”(块:孤独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韵文的一种。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,同词的体裁相近,但格式较为自由。分戏曲、散曲两类,元明以来甚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涂歌杨柳曲,巷饮榴花樽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乐曲。刘禹锡《杨柳枝词九首》之一:“请君莫奏前朝曲。”

中:
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传:

(一)①传递。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。”②传授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③流传;传播。桓宽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功如丘山,名传后世。”张籍《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》之十:“新诗才上卷,已得满城传。”(卷:指书写用的纸、帛。)④表达。江总《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》:“丝传园客意,曲奏楚妃情。”(丝:指琴。)⑤临摹。杜荀鹤《八骏图》:“丹雘(huò)传真未得真,那知筋骨与精神。”(丹雘:红色颜料。真:原貌。)[传道]1.转述;传说。杜甫《秦州杂诗》之十三:“传道东柯谷,深藏数十家。”2.传授儒家圣贤之道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后也指宗教宣传教义。[传灯]1.佛家指宣传佛法。佛法犹如明灯,可以消除迷惑,故称。崔颢《赠怀一上人》:“传灯遍都邑,杖锡游王公。”2.指佛像前或人将死时置于脚后的长明灯。杜甫《望牛头寺》:“传灯无白日,布地有黄金。”[传衣]传授师法;继承师业。李商隐《谢书》:“自蒙半夜传衣后,不羡王祥得佩刀。”(二)zhuàn ①驿站的房舍,供过往旅客及车马中途休息的地方。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:“发人修道,缮理亭传。”又泛指客舍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(秦王)舍相如广成传。”(舍:使居住。广成:传舍名。)②驿站所备的车马。《左传·成公五年》:“晋侯以传召伯宗。”③出入关卡的凭证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,得毋用传。”(毋:勿。)又泛指官府的凭证。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以谏争不合,投传而去。”(投:弃掷。)④解说经义的文字。⑤传记。如《二十五史》均有人物列传。刘知几《史通·列传》:“传之为体,大抵相同,而述者多方,有时而异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