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梦见长安陌,朝宗实盛哉。”诗句出处:《岳州别梁六入朝》;是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。
远莅长沙渚,欣逢贾谊才。江山疲应接,风日复晴开。 江树云间断,湘山水上来。近洲朝鹭集,古戍夜猿哀。 岸杼含苍捄,河蒲秀紫台。月馀偏地赏,心尽故人杯。 自我违京洛,嗟君此溯洄。容华因别老,交旧与年颓。 梦见长安陌,朝宗实盛哉。
|
【注释】:
梦:
①[名]睡眠中的幻想。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醉里桃灯看剑,~回吹角连营。”②[动]做梦,梦见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~与海神战。”③[名]比喻幻想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不以~剧乱知。”见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闻其声,不见其身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有无,可乎?”②拜见;谒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见王。”③会见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即入见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④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⑤表示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动词前,有称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冀君实或见恕也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 (二)xiàn ①显露;出现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介绍;引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胡不见我于王?”(胡:为何。)③现成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军无见粮。”长: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安:
①安宁;安稳;安定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乘船危,就桥安。”(就桥:从桥上走。)②使安宁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传》:“其为政以安民为本,不以修饰为先。”③安乐;安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④安心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“郊境之内,民不安业。”⑤安放;设置。陆游《东阳道中》诗:“先安笔砚对溪山。”⑥疑问代词。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地方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曰:‘沛公安在?’”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女安从知之?”(女:你。)⑦副词。表示反问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陌:
①田间东西走向的小路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为田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。”②泛指道路。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寻常巷陌。”③通“佰”。钱一百为佰。《旧五代史·王章传》:“官库出纳缗钱,皆以八十为陌。”(缗:穿铜钱用的绳子。)朝:
(一)①朝见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昧爽而朝。”②拜访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临邛(qióng)令缪为恭敬,日往朝相如。”(临邛:地名。令:县令。缪:诈。)③朝廷。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:“鸡既鸣矣,朝既盈矣。”④朝代。杜甫《诸将》:“汉朝陵墓对南山。”⑤政事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上(汉武帝)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(服:穿。)⑥官府大堂。《后汉书·刘宠传》:“山谷鄙生,未尝识郡朝。”⑦介词。面对;向。[朝歌]古地名。在今河南省。商朝曾在这里建都。 (二)zhāo ①早晨。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:“偕偕士子,朝夕从事。”②日;天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。”宗:
①宗庙;祖庙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。”②祖先;祖宗。《汉书 · 宣帝纪赞》:“功光祖宗,业垂后嗣。”③宗族。同祖称宗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晋,吾宗也,岂害我哉?”④本;主旨。《老子》:“言有宗,事有君。”⑤尊奉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”⑥被别人尊奉的事或人。班固《离骚序》:“其文宏博丽雅,为辞赋宗。”《新唐书·陈子昂传》:“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,王适曰:是必为海内文宗。”⑦派别。《元史·释老列传序》:“惟所谓白云宗、白莲宗者,亦或颇通奸利。”实:
①充实;充满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。”②果实;种子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草木之实足食也。”③真实;真诚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。”④副词。的确;确实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小人实不才。”⑤用于句中加强语气的语气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鬼神非人实亲,惟德是依。”盛:
(一)①兴旺;兴盛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有死生,有盛衰。”②繁茂;茂盛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见大木枝叶盛茂。”③多;丰盛。《后汉书·井丹传》:“更致盛馔乃食。”④大;极度。《国语 ·鲁语上》:“使君盛怒,以暴露于弊邑之野。”⑤隆重。《北史·高闾传》:“岂可圣明之辰而阙盛礼。” (二)chéng ①装在祭器中作供品的谷物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粢(zī)盛丰备。”(粢:供祭祀用的谷物。)②把物品装进器皿中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以盛水浆。”③容器。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食粥于盛。”④容纳;包容。《吕氏春秋·君守》:“身以盛心,心以盛智。”哉:
①语气词。1. 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史记· 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太息曰:‘嗟乎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’”2. 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呢”、“吗”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”(顾:反而。鄙:边地。)3.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吗”、“呢”。《庄子· 山木》:“此何鸟哉?”②通“才(cái)”。副词。方才;刚刚。《尚书·武成》:“厥四月,哉生明。王来自商,至于丰。”(王:指周武王。丰:周旧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