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自非行役人,安知慕城阙。

“自非行役人,安知慕城阙。”诗句出处:《江路忆郡》;是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。

雾敛江早明,星翻汉将没。卧闻峡猿响,起视榜人发。
倚棹攀岸筱,凭船弄波月。水宿压洲渚,晨光屡挥忽。
林泽来不穷,烟波去无歇。结思笙竽里,摇情游侠窟。
年貌不暂留,欢愉及玄发。云涓恋山海,禽马怀燕越。
自非行役人,安知慕城阙。

【注释】:

自:
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

自非:

连词。如果不是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~~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

非:

①违背;违反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无谋非德,无犯非义。”(无:不。谋:谋划。犯:触及。)②违理的事;过错。与“是”相对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责;讥讽;非议;非难。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国人不说,大非上。”(说:同“悦”。上:指国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。”④不是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无;没有。左思《三都赋序》:“虽宝非用。”⑥副词。不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各非敢违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

行:

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

行役:

①服军役或服劳役。《诗·魏风·陟岵》:“嗟!予子~~,夙夜无已。”②指行旅之事。陶渊明《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》:“自古叹~~,我今始知之。”

役:

①战争;战役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伐虢(guó)之役。”(虢:国名。)泛指事情,职事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渎货无厌,亦将及矣,为此役也。”(及:指遇上灾祸。)②古代指官府无偿征用劳力从事的徭役及兵役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,充实府库赐予之用。”(共:供。徒:众。)李峤《大周降禅碑》:“征戍罢三边之役。”(罢:停止。)泛指出劳力的事。扬雄《逐贫赋》:“身服百役,手足胼胝(piánzhī)。”(服:从事。胼胝:老茧。)③出外任职。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东野之役于江南也,有若不释然者。”④服劳役或兵役。《诗经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。”⑤役使;奴役。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”(奚:为什么。)⑥替官府服役的人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上五》:“使民出钱雇役。”也指仆人。《南史·陶潜传》:“家贫无役。”⑦门徒;弟子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老聃之役,有庚桑楚者,偏得老聃之道。”

安:

①安宁;安稳;安定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乘船危,就桥安。”(就桥:从桥上走。)②使安宁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传》:“其为政以安民为本,不以修饰为先。”③安乐;安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④安心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“郊境之内,民不安业。”⑤安放;设置。陆游《东阳道中》诗:“先安笔砚对溪山。”⑥疑问代词。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地方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曰:‘沛公安在?’”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女安从知之?”(女:你。)⑦副词。表示反问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

知:

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

慕:

①效法;模仿。沈约《谢灵运传论》:“一世之士,各相慕习。”②想念;思念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大孝终身慕父母。”③仰慕。《昌言下》:“慕名而不知实。”④羡慕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。”

城:

①城郭。一般是两重,里面的称城,外面的称郭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然后践华为城,因河为池。”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(wèi)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(遗:送给。易:交换。)③筑城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令天下县邑城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出车》:“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”(朔方:北方。)④守城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,城者拒之。”⑤城墙以内的地方。韩翊(yì)《寒食》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”(御柳:皇宫栽的柳树。)⑥城市;都市。《史记·吴起传》:“魏文侯以为将,击秦,拔五城。”

阙:

(一)①城门两边的楼台。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:“挑兮达兮,在城阙兮。”②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,中间有道路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一年》:“郑伯享王于阙西辟。”(享:宴请。西辟:西边。)③宫殿。岑参《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》:“金阙晓钟开万户。”④朝廷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“诣阙上书,书久不报。”(诣:到。)⑤墓道外或神庙前的石牌坊。《新五代史·张全义传》:“铲除墓阙。” (二)quē ①豁口;空缺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执盖以当其阙。”②过失;错误;缺点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”③损害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(晋)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”(焉:从哪里。)④亏缺;缺少。《吕氏春秋·任数》:“耳目心智,其所以知识甚阙。” (三)jué 通“掘”。挖;挖掘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阙为流沟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