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乐丝竹,绕云萦水,总按新声。”诗句出处:《透碧霄》;是宋朝诗人曹勋的作品。
阆苑喜新晴。正桂华、飘下太清。宝篽凉秋,梦祥明月,天开辅盈成。宫闱女职遵慈训,见海宇仪型。奉东朝、晨夕趋承。化内外、咸知柔顺,已看彤管赋和平。宴坤宁。香腾金猊,烟暖秘殿彩衣轻。六乐丝竹,绕云萦水,总按新声。天临帝幄,亲颁寿酒,恩意兼勤。雁行缀、宰府殊荣。愿万亿斯年,南山并永,坤厚赞尧明。 |
【注释】:
乐:
(一)①音乐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。”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,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为奏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……士饮酒不乐。”②乐工;演奏音乐的人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”(归:通“馈”。赠送。)③乐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则钟瑟皆随,竽唱则诸乐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乐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其乐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爱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籍平生曾游东平,乐其风土。”丝:
①蚕丝。《诗经 · 卫风·氓》:“抱布贸丝。”(布:古币名。贸:交易。)②像丝一样的东西。汤显祖《牡丹亭·惊梦》:“雨丝风片,烟波画船。”(画船:华丽的船。)③丝织品。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妾不衣丝。”④比喻事物极细微。《新唐书·辛云京传》:“云京治谨于法,下有犯,虽丝毫比,不肯贷。”(治:为政。谨:慎重。比:牵连。贷:宽恕。)⑤八音之一,指弦乐器。《吕氏春秋·侈乐》:“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。”⑥量词。《孙子算经》卷上:“蚕吐丝为忽,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。”丝竹:
指弦管乐器。也泛指音乐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浔阳地僻无音乐,终岁不闻~~声。”竹:
①竹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(yù)》:“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”(瞻:视。淇:水名。奥:隈隅。)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。”②古代八音之一,箫笛之类的竹制乐器。③竹简,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抱枯竹,守空言。”绕:
①缠绕;环绕。《吕氏春秋·知分》:“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?”②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”(郭:城郭。)③绕道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汉盖纵左右翼绕单于。”(汉:指汉军。)云:
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萦:
①缠绕。《诗经·周南·樛木》:“南有樛(jiū)木、葛藟(lěi)萦之。”(樛木:高木。葛藟:葛蔓。)②回旋;弯曲。李白《东鲁门泛舟》:“日落沙明天倒开,波摇石动水萦回。”③系缚;牵挂。谢灵运《从游京口北固应诏》诗:“曾是萦旧想。”总:
(一)①聚合;聚集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无总于货宝。”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不戁不竦,百禄是总。”(戁nǎn、竦:恐惧。是:代词,复指前置宾语“百禄”。)②束发。《吕氏春秋·审应》:“今蔺、离石入秦,而王缟素布总。”(蔺lìn、离石:地名。)③系结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总余辔兮扶桑。”(扶桑:传说中日出之处。)④总括。《荀子·不苟》:“总天下之要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总之,楚越之地,地广人希。”⑤统领;统率。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若总其罪人以临之,郑有辞焉,何惧?”《周书·武帝纪下》:“帝总戎北伐。”⑥众;多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》:“寒气总至。”⑦全;都。杜甫《江头五咏·丽春》:“处处总能移。”朱熹《春日》:“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[总角]古代儿童将发束为两结,似两角,称为“总角”。也以“总角”指少儿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(宴:安闲,快乐。晏晏:快乐的样子。) (二)zōng 量词。指丝的数量。《诗经·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缝,素丝五总。”按:
①用手向下压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于是天子乃按辔(pèi)徐行。”(辔:缰绳。徐:慢慢地。)许慎《说文解字·禾部》:“按,下也。”杨炯《王勃集序》:“壮而不虚,刚而能润,雕而不碎,按而弥坚。”②止住不动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兴兵而伐,必取;按兵不伐,必富。”《管子·霸言》:“按强助弱。”③抑制。《聊斋志异·狐惩淫》:“强自按抑,燥渴愈急。”④查考;考察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按之当今之务。”⑤依照。屈原《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弗省察而按实兮,听谗人之虚辞。”⑥巡行;巡视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遂西定河南地,按榆溪旧塞。”(榆溪:地名。)⑦副词。表时间。然后;于是;就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人皆失丧之,我按起而治之。”新:
①刚有的或刚经验到的。《周易·杂卦》:“革,去故也;鼎,取新也。”②没有用过的。黄滔《陈侍御新居》:“幕客开新第,词人遍有诗。”③指新的人或事物。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携朋挈俦,去故就新。”(携:带着。俦:伴侣。)④更新;使变新。《尚书·胤征》:“旧染污俗,咸与维新。”⑤指刚结婚时的(人或物)。⑥副词。相当于“刚”、“刚才”。《荀子·不苟》:“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弹其冠。”声:
①乐音;音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(郑声:指郑地的俗乐。雅乐:指庙堂音乐,正乐。)②声音;声响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③发出声音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无声,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”⑤声张;张扬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吾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,敛赀(zī)财以送其行。”(敛:聚集。赀:通“资”,财物。)⑥名誉;名声;声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有声。”⑦声势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三战而三胜,声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汉字的声母。《南史·谢庄传》:“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,何者为叠韵。”⑨指声调,汉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。韩愈《唐故相权公墓碑》:“(权)公生三岁,知变四声,四岁能为诗。”(权公:权德舆。)⑩量词。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转轴拔弦三两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