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噫,水与月兮,逝者如斯曷尝往。”诗句出处:《哨遍》;是宋朝诗人曹冠的作品。
壬戍孟秋,苏子夜游,赤壁舟轻漾。观水光、弥渺接遥天,月出於东山之上。与客同,清欢扣舷歌咏,开怀饮酒情酣畅。如羽化登仙,乘风独立,飘然遗世高尚。客吹箫、音韵远悠扬。怨慕舞潜蛟、动凄凉。自古英雄,孟德周郎。旧踪可想。噫,水与月兮,逝者如斯曷尝往。变化如一瞬,盈虚兮、莫消长。自不变而观,物我无尽,何须感物兴悲怅。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惟同风月清赏。念江山美景岂可量。吾与子、乐之兴徜徉。听江渚、樵歌渔唱。□侣鱼虾、友麋鹿,举匏尊相劝,人生堪笑,蜉蝣一梦,且纵扁舟放浪。戏将坡赋度新声,试写高怀,自娱闲旷。
|
【注释】:
噫:
(一)①叹词。1.表示悲痛叹息。《论语· 先进》:“颜渊死,子曰:‘噫! 天丧予! 天丧予!’”(颜渊:孔子的得意门生。天丧予:上天要我的命。)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噫! 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2.表示不满或不平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噫! 渫(xiè)吏忍于鬻(yù)狱,无责也。”(渫:污浊。鬻狱:拿官司做买卖。无责:无须责备。)②通“抑”。转折连词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若夫杂物撰德,辩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,噫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”(二) ài ①嗳气;打嗝。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:“若有七诊之病,其脉候亦败者,死矣,必发哕(huì)噫。”(脉候:脉的变化情况。败:败坏。哕:象声词,此指嗳气的声音。)②吐;出气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夫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”[噫嘻]叹词。1.表示赞叹。《诗经·周颂·噫嘻》:“噫嘻成王,既昭假尔。”(成王:武王子。昭:昭明。假:至;到。)2.表示慨叹。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奇兵有异于仁义,王道迂阔而莫为。呜呼!噫嘻!”(奇兵:出奇制胜的战术。)3. 表示不满。《史记·鲁仲连邹衍列传》:“噫嘻! 亦太甚矣,先生之言也!”(先生:指鲁仲连。)与:
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潜《归田园居》之三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从朔至晦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。李贺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谢郎妓。”⑤指妇人的月经。王建《宫词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唤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弥厥月,先生如达。”(诞:助词。弥:满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达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国古代西域国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乐府《孤儿行》:“拔断蒺藜肠月中,怆欲悲。”(肠:指小腿肚子。)兮:
语气词。多用于韵文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逝:
①往;去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②跑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(zhuī)不逝。”(骓:马名。)③死亡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徐、陈、应、刘,一时俱逝。”④通“誓”。发誓,表示决心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(去:离开。女:同“汝”,你。适:往。)⑤句首语气词。《诗经·邶风· 日月》:“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处。”者:
①代词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时间、地点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边来已熟,红尘那畔去应疏。”②助词。1.与动词、形容词或短语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与数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指称前边的事物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此数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与时间名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相当于“……的时候”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。”4.用在名词主语后,表示提顿或判断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。”③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与疑问代词“谁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问语气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斯:
①劈;分开。《诗经·陈风·墓门》:“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(棘:酸枣树。)②指示代词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何故至于斯。”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。”③副词。表示承接上文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就”。柳宗元《非国语下》:“受赏者耻,则立功者怠,国斯弱矣。”④助词。相当于“之”、“的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乃求千斯仓,乃求万斯箱。”⑤语气词。表疑问或感叹。《诗经·豳风·破斧》:“哀我人斯,亦孔之将。”(将:大。)⑥尽;全都。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:“斯食之,吾更与女。”[斯须]片刻,一会儿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”曷:
①代词。表示疑问。1. 问事物或人。何;什么。《诗经· 齐风·南山》:“既曰归止,曷又怀止?”(归:古指女子出嫁。止:助词。怀:来。)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,亦曷故哉!”2. 问处所或时间。何时;什么时候。《尚书·汤誓》:“时日曷丧? 予及汝偕亡。”(时:是;此。偕:共同。)②副词。表示反诘。岂;难道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则女主乱之宫,诈臣乱之朝,贪吏乱之官。”③通“盍”。何不。《诗经·唐风·有杕(dì)之杜》:“心中好之,曷饮食之?”(杕杜:杜梨树。)曷尝:
何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自古受命帝王,~~不封禅?”尝:
①用口品尝味道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尝之而甘于口。”(甘:好吃)②泛指尝试;试一试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我虽不敏,请尝试之。”③经历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险阻艰难,备尝之矣。”(备:全部。)④古代特指秋祭。供奉新谷让祖宗尝新,故名。《公羊传·桓公八年》:“秋(祭)日尝。”⑤副词。曾经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。”往:
①到……去;去。与“来”、“返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。”(燕:国名。)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其送往而迎来,来者勿禁,往者勿止。”②以往;过去;从前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观往者得失之变。”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观往以知来。”(来:未来。)③送去(某种东西)。秦嘉《留郡赠妇诗三首》之三:“愧彼赠我厚,惭此往物轻。”④以后;以下。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:“自今以往,鲁人不赎人矣。”⑤死;死者。《左传· 僖公九年》:“送往事居。”(居:活着的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