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服药察耳目,渐如醉者醒。”诗句出处:《卧疾》;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作品。
身病多思虑,亦读神农经。空堂留灯烛,四壁青荧荧。 羁旅随人欢,贫贱还自轻。今来问良医,乃知病所生。 僮仆各忧愁,杵臼无停声。见我形憔悴,劝药语丁宁。 春雨枕席冷,窗前新禽鸣。开门起无力,遥爱鸡犬行。 服药察耳目,渐如醉者醒。顾非达性命,犹为忧患生。
|
【注释】:
服:
①从事;承担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。”②驾;御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马弗复乘,牛弗复服。”③服从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何为则民服?”(何为:做什么事。)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,而不能来也。”④降服;屈从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古之伐国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钦佩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子云学相如为赋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云:扬雄字。相如:司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着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上(汉武帝)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(听朝:听政。)⑧佩带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服太阿之剑。”(太阿:剑名。)⑨吞服(药物)。《颜氏家训·养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实。”(实:子粒。)⑩习惯;适应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”(11)服马。古代一车四马,居中的两匹称作“服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两服上襄,两骖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马头昂举。骖: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。)(12)执持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里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方五千里,至于荒服。”药:
①可治病的植物。泛指一切可治病之物。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》: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药养其病。”(五药:指草、木、虫、石、谷。)②特指毒药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回到润州,果然药发身死。”③疗治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不可救药。”④芍药的简称。姜夔《扬州慢·淳熙丙申至日》:“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”察:
①仔细看。《周易· 系辞上》:“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”②考察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,不察之患也。”③分辨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秋毫之末,视之可察。”④考察后加以推荐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权传》:“郡察孝廉,州举茂才。”耳:
①耳朵。人和动物的听觉器官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,人莫之知也。”②用耳听,听说。欧阳修《泷(shuāng)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③语气词。1. 表示限止。相当于“罢了”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前言戏之耳。”2. 表示肯定。相当于“矣”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且吾所为者极难耳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”耳目:
①耳与眼。喻亲信。《书·益稷》:“帝曰:臣作朕股肱~~。”②喻刺探消息的人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传》:“赵人多为张耳陈余~~者,以故得脱出。”目:
①眼睛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。”②观看;注视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”③以目示意;递眼色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。”④看法。方孝孺《答王秀才书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远且大者。”⑤眼力;目光。魏征《述怀》:“既伤千里目,还惊九折魂。”(九折:指道路崎岖。)孟棨《本事诗·崔护》:“彼此目注者久之。”⑥网眼。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捕高鸟者张其万置(jū),而获之者由于一目。”(置:捕鸟兽的网。)⑦名目;条目。《梁书·殷钧传》:“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籍,别为品目。”(省:官署名。)元稹《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》:“百吏虽存,官业多旷;万目虽设,纪律未张。”⑧标题。《北史·儒林传上·孙惠蔚》:“惠蔚既入东观,见典籍未周……或文坏字误,谬烂相属,卷目虽多,全定者少。”(东观:指宫中藏书、著书之处。谬烂:错误杂乱。属:连接。)又目录。韩愈《上张仆射书》:“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。”⑨头领。《明史·陈金传》:“贼觇(chān)诸要害无守者,乃悉所有赂目兵,乘暮遁去。”(觇:窥视。目兵:兵卒中的小头目。)⑩品评;看待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世目周侯,嶷如断山。”(11)列;行列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北驱予并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”[目前]1. 眼前。王鳌《震泽长语·文章》:“《禹贡》叙山水脉络原委,如在目前。”2. 当前;现在。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许之,则祸在后日;不许,则祸在目前。”渐:
(一)①水名。②渐进,逐步发展。《周易· 渐》:“鸿渐于干。”(鸿:鸿鹄,天鹅。干:水滨,岸边。)③端倪,开端。苏轼《教战守》:“士大夫亦未尝言兵,以为生事扰民,渐不可长。”④加重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季梁得疾,七日大渐。”(季梁:人名。)⑤副词。逐渐;慢慢发展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故淫乱之渐,其变为篡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黄山游日记》:“日渐暮,遂前其足,手向后据地,坐而下脱。”⑥次序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今以渐致焉。”《宋史·河渠志二》:“御河自怀、卫经北京,渐历边郡。”⑦《周易》卦名。卦形为艮下巽上。《周易·渐》:“渐,女归吉。”⑧通“潜(qián)”。潜伏。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,委曲从顺。”(湛chén:沉密。)⑨通“巉(chán)”。[渐渐]高峻的样了。《诗经·小雅·渐渐之石》:“渐渐之石,维其高矣。” (二)jiān ①浸;沾湿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淇水汤(shāng)汤,渐车帷裳。”(汤汤:水势很盛的样子。帷裳:车上的布幔。)②薰染,影响。《论衡·本性》:“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,长大之后,或渐利色,狂心悖行由此生也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俗之渐民久矣。”③流入;入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东渐于海。”《法言·学行》:“满而后渐者其水乎?”④疏导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禹之功大矣,渐九川,定九州。”⑤诈;欺诈。叶适《〈东溪先生集〉序》:“不步曲捷以渐巧取之。”(曲捷:曲线,捷径。)《荀子·不苟》:“知则攫盗而渐,愚则毒贼而乱。”(知:智。)《韩非子·诡使》:“下渐行如此,入则乱民。”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醉:
①酒醉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宾既醉止,载号载呶(náo)。”(止:语气词。呶:喧闹。)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醉寐而亡其裘。”②极端爱好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列子见之而心醉。”宋之问《送赵六贞固诗》:“心醉东郊柳。”者:
①代词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时间、地点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边来已熟,红尘那畔去应疏。”②助词。1.与动词、形容词或短语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与数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指称前边的事物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此数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与时间名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相当于“……的时候”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。”4.用在名词主语后,表示提顿或判断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。”③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与疑问代词“谁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问语气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醒:
①酒醉之后恢复常态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醒而后知之。”②睡眠结束或尚未入睡。梅尧臣《永叔赠酒》:“醒目常不眠。”③醒悟;觉悟。《抱朴子·勖学》:“卤钝者醒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