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万龄龟菌等,一死天地平。”诗句出处:《遣病》;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自古谁不死,不复记其名。今年京城内,死者老少并。 独孤才四十,仕宦方荣荣。李三三十九,登朝有清声。 赵昌八十馀,三拥大将旌。为生信异异,之死同冥冥。 其家哭泣爱,一一无异情。其类嗟叹惜,各各无重轻。 万龄龟菌等,一死天地平。以此方我病,我病何足惊。 借如今日死,亦足了一生。借使到百年,不知何所成。 况我早师佛,屋宅此身形。舍彼复就此,去留何所萦。 前身为过迹,来世即前程。但念行不息,岂忧无路行。 蜕骨龙不死,蜕皮蝉自鸣。胡为神蜕体,此道人不明。 持谢爱朋友,寄之仁弟兄。吟此可达观,世言何足听。
|
【注释】:
万:
[万俟(qí)]复姓。龟:
(一)①乌龟。 属爬行动物。腹背均有甲壳,头尾四肢能缩入甲壳之内,耐饥渴,寿命长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麟、凤、龟、龙,谓之四灵。”②龟甲。1.古代用来占卜的龟甲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卜人定龟。”(卜人:占卜者。)2. 秦以前用作货币的龟甲。《周易·损》:“或益之十朋之龟。”(益:增。朋:货币单位。五贝一串,两串一朋。)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虞夏之币……或钱,或布,或刀,或龟币。”③官印。古代印章的纽多作龟形,故称。潘岳《马汧督诔》:“剔子双龟,贯以三木。”(剔:去除。三木:加在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。)曹植《王仲宣诔》:“金龟紫绶,以彰勋则。” (二)jūn 皮肤冻裂。也作“皲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。” (三)qiū [龟兹(cí)]汉代西域国名。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“龟兹国王治延城,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。”等:
①等同;同样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有法者而不用,与无法等。”《论衡·幸偶》:“等之金也,或为剑戟(jǐ),或为锋铦(xiān)。”(戟:古兵器名。锋铦:兵器锐利之处。)②台阶的级。《吕氏春秋·召类》:“故明堂茅茨蒿柱,土阶三等,以见节俭。”③等级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请自贬三等。”④分等;区别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贵有常尊,贱有等威。”(威:威仪。)⑤助词。1. 表示复数。杜甫《洗兵马》:“汝等岂知蒙帝力,时来不得夸身强。”2. 表示列举未尽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。”一: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天:
①人的头部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适耳目,节嗜欲,释智谋,去巧故……若此,则无以害其天矣。”(释:去除。巧故:伪诈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论衡·谈天》:“察当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与今无异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庐,笼盖四野。”(穹庐:毡帐。)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罚。)④天气;气候。《吕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则天多沉阴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国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凭;依靠者。《仪礼· 丧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地:
①大地。与“天”相对。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地生养万物。”②陆地;地面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晋献公)至,毒而献之。公祭之地,地坟(fèn);与犬,犬斃。”(坟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礼·地官·载师》:“以廛里任国中之地,以场圃任园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国中:指王城之内。)④领土;疆土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场所。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:“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。”⑥处境;地位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齐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只待秋声涤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》:“议论有余地,公侯来未迟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长门一步地,不肯暂回车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词。但;只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。”平:
①平坦;不倾斜。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:“平地注水,水流湿。”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②整治使平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③公平;公正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昊天不平,我王不宁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妾父为吏,齐中称其廉平。”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④均平;齐一。《周易·乾》:“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”⑤平定;平息。《左传·庄公十三年》:“会于北杏,以平宋乱。”⑥安静;安定。杨炯《从军行》: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”⑦平常;平时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饮食言笑如平常。”⑧一般;普通。白居易《两朱阁》:“忆昨平阳宅初置,吞并平人几家地!”⑨媾和;讲和。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:“秋,随及楚平。”(随:国名。)⑩通“评”。评议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孝公平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