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自低心翰墨场,箭靫抛尽负书囊。”诗句出处:《酬孝甫见赠十首》;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宋玉秋来续楚词,阴铿官漫足闲诗。 亲情书札相安慰,多道萧何作判司。 杜甫天材颇绝伦,每寻诗卷似情亲。 怜渠直道当时语,不著心源傍古人。 十岁荒狂任博徒,挼莎五木掷枭卢。 野诗良辅偏怜假,长借金鞍迓酒胡。 曾经绰立侍丹墀,绽蕊宫花拂面枝。 雉尾扇开朝日出,柘黄衫对碧霄垂。 一自低心翰墨场,箭靫抛尽负书囊。 近来兼爱休粮药,柏叶纱罗杂豆黄。 莫笑风尘满病颜,此生元在有无间。
|
【注释】:
一: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自: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低:
①矮,与“高”相对。庾信《对宴齐使》:“沙迥(jiǒng)雁飞低。”(迥:远。)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: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”②泛指在一般水准之下。白居易《伤友》:“虽云志气在,岂免颜色低。”(颜色:脸色。)司空图《歌者十二首》之二:“一声初压管弦低。”③下垂。谢胱《游敬亭山》:“樛枝耸复低。”(樛:通“纠”。)心:
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翰:
①赤羽山鸡;也叫锦鸡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其鸟多翰鷩。”②长而硬的羽毛。曹丕《大墙上蒿行》:“纤罗为缨,饰以翠翰。”(缨:帽带。)③毛笔。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于是染翰操纸,慨然而赋。”张衡《归田赋》:“挥翰墨以奋藻。”④文辞;文章。《南史· 王俭传》:“甚闲辞翰。”(闲:熟习。)叶适《赠徐灵渊》:“今日观来翰,如亲见古人。”⑤书信。刘禹锡《谢窦相公启》:“每奉华翰,赐之衷言。”⑥高飞。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:“匪鹑匪鸢,翰飞戾天。”翰墨:
笔墨,指文辞。曹植《与杨德祖书》:“建永世之业,流金石之功,岂徒以~~为勋绩,辞赋为君子哉。”墨:
①写字、绘画用的黑色颜料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将画图,众史皆至,受揖而立舐(shì)纸和(huò)墨,在外者半。”(舐:舔。和: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。这里指研磨。)②黑色。《宋书·礼志五》:“州刺史铜印墨绶。”③指诗文书画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徒持文墨议论。”④木工用来画直线的工具。引申为法度、准则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故绳墨诚陈矣,则不可欺以曲直。”⑤古代五刑之一。在犯人面部刺字,染以黑色,为惩罚的标记。也称黥。《尚书·伊训》:“臣下不匡,其刑墨。”⑥贪污;不廉洁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贪以败官为墨。”⑦墨家的简称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⑧比喻读书或识字的能力。⑨通“默”。沉默,不作声。《汉书·李广传附李陵》:“(任立政)微动之,陵墨不应。”(任立政:汉使者,李陵的旧友。微动:用语言暗暗打动。)⑩通“纆”。绳索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成败之转,譬若纠墨。”场:
(一)①多人聚集或事情发生的地方;处所。李白《出自蓟北门行》:“推毂出猛将,车旗登战场。”②科举时代考试之所;亦指科举考试。王定保《唐摭言·升沉后进》:“欲入举场,先问苏张。”《聊斋志异·钟生》:“场毕而行母子犹及见也……明日即完毕矣,何争此一朝夕乎?” (二)cháng ①古祭神用的平地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屏摄之位,坛场之所。”②翻晒作物和脱粒的平坦场地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九月筑场圃,十月纳禾稼。”③量词。用于事情的经过或行为的次数。《宋史·孝宗纪》:“淳熙五年,增铨试为五场,呈试为四场。”箭:
①竹名。可做箭竿的一种竹子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(英山)其阳多箭䉋(mèi)。”(䉋:竹名,笋冬生。)②弓弩发射的武器。③古代滴漏计时用的标尺。杜甫《和贾舍人早朝》:“五夜漏声催晓箭,九重春色醉仙桃。”尽:
(一)①完毕;没有了。苏轼《赤壁赋》: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”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粮食将尽。”②终结;结束。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年寿有时而尽。”李咸用《遣兴》:“雨尽晚云轻。”又终极;达到极点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仁之至,义之尽也。”成语有“仁至义尽”。李白《游太山六首》之三:“凭崖览八极,目尽长空闲。”(八极:极边远之地。空闲:空旷。)③竭尽;竭力完成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飞裂裳以背示(何)铸,有尽忠报国四大字。”④全;所有的。潘岳《笙赋》:“乐声发而尽室欢。”⑤副词。皆;都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一坐尽倾。”(满坐的人都很倾慕。) (二)jǐn 尽量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虚坐尽后,食坐尽前。”(空坐着尽量往后,饮食就坐尽量往前,以免油污弄脏座席。)负:
①凭仗;倚靠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昔秦人负恃其众,贪于土地,逐我诸戎。”②依靠;倚仗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“负墙而立。”③用肩、背来负载东西。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(子路)为亲负米百里之外。”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使负栋之柱,多于南亩之农夫。”④担负;承担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”⑤具有。刘禹锡《学阮公体三首》之一:“少年负志气,信道不从时。”⑥蒙受;遭受。《管子·法禁》:“废上之法制者,必负以耻。”⑦违背;背弃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。”⑧辜负;对不起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,故令人持璧归。”⑨失败;失利。与“胜”相对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”⑩亏欠(钱)《汉书·邓通传》:“尽没入之,通家尚负责(zhài)数巨万。”(责:同“债”。)(11)通“妇”。老妇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户牖富人有张负。”书:
①书写;用文字记录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《左传·隐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书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书法。《新唐书·三宗诸子传》:“(李)范好学,工书。”③书法的字体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书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陈伯之传》:“伯之不识书。”⑤书籍。《论语· 先进》:“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书》,为五经之一,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⑦书信。《左传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”⑧公文;文书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征于书。”(征:征引。书:指刑法。)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诏书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宽大之书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参《寄左省杜拾遗》: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”(阙:缺点。)囊:
①[名]口袋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出我~,解我缚,拔矢我臂,我将逝矣。”②[动]用口袋装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策蹇驴,~图书。”③[动]蒙住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二豪贼劫持反接,布~其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