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
皋夔益稷禹,粗得无间然。

“皋夔益稷禹,粗得无间然。”诗句出处:《和乐天赠樊著作》;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。

君为著作诗,志激词且温。璨然光扬者,皆以义烈闻。
千虑竟一失,冰玉不断痕。谬予顽不肖,列在数子间。
因君讥史氏,我亦能具陈。羲黄眇云远,载籍无遗文。
煌煌二帝道,铺设在典坟。尧心惟舜会,因著为话言。
皋夔益稷禹,粗得无间然。缅然千载后,后圣曰孔宣。
迥知皇王意,缀书为百篇。是时游夏辈,不敢措舌端。
信哉作遗训,职在圣与贤。如何至近古,史氏为闲官。
但令识字者,窃弄刀笔权。由心书曲直,不使当世观。
贻之千万代,疑言相并传。人人异所见,各各私所遍。
以是曰褒贬,不如都无焉。况乃丈夫志,用舍贵当年。
顾予有微尚,愿以出处论。出非利吾已,其出贵道全。
全道岂虚设,道全当及人。全则富与寿,亏则饥与寒。
遂我一身逸,不如万物安。解悬不泽手,拯溺无折旋。
神哉伊尹心,可以冠古先。其次有独善,善己不善民。
天地为一物,死生为一源。合杂分万变,忽若风中尘。
抗哉巢由志,尧舜不可迁。舍此二者外,安用名为宾。
持谢著书郎,愚不愿有云。

【注释】:

皋:

①沼泽。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:“鹤鸣于九皋。”②岸;水边的高地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登东皋以舒啸,临清流而赋诗。”③通“高。”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天子皋门。”④通“鼛”。大鼓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伐皋而食。”⑤通“嗥háo”。呼告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:“来瞽,令皋舞。”

夔:

①传说中一种怪兽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夔谓蚿(xián)曰:‘吾以一足趻(chěn)踔(chuó)而行,吾无如矣。’”(蚿:马蚿,马陆,百足。趻踔:跳跃。)②传说中一种海兽名。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:“(流波山)其上有兽,状如牛,苍身而无角,一足,出入水则必风雨,其光如日月,其声如雷,其名曰夔。”③古人名。尧、舜时乐官。《尚书· 舜典》:“帝曰:‘夔,命汝典乐,教胄子。’”(胄:帝王或贵族的后裔。)④古国名。也称隗(kuí)国、归国。⑤古州名。在今重庆市。

益:

①水漫出器。引申为水涨。后作“溢”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荆人欲袭宋,使人先表澭(yōng)水。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余人。”(表:标志;作记号。澭水:古水名,在今山东濮县境。暴:突然。循:顺着。涉:徒步过河。溺:淹。)②增多;增加。与“损”相对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。”③富足;富裕。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:“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,如此者,其家必日益,身必日荣矣。”④利益;好处。《论语 · 卫灵公》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⑤资助;补助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甘茂攻宜阳……三鼓之而卒不上,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。”⑥副词。表示程度加深并发展。1. 表示前后比较。相当于“更”、“更加”。《文子·上礼》:“故扬汤止沸,沸乃益甚。”2.表示渐进。相当于“渐”、“逐渐”。《汉书·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武益愈,单于使使晓武。”(愈:痊愈。)⑦古州名。汉置。在今四川省境内。⑧通“嗌”。噎住。《吕氏春秋·审时》:“得时之稻……舂之易而食之香。如此者不益。”

稷:

①粟。一说稷是不粘的黍。《诗经·王风·黍离》:“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”(离离:茂盛。)《吕氏春秋·用民》:“夫种麦而得麦,种稷而得稷。”②稷为谷类的总名,古代奉为五谷之神,与土地之神“社”合称“社稷”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故社祭社也,稷祭稷也。”③主管农事的官。《左传· 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稷,田正也。”④迅疾;敏捷。《诗经·小雅·楚茨》:“既齐既稷”。

禹:

传说中夏朝第一代君主。

粗:

①糙米;粗粮。《左传· 哀公十三年》:“粱则无矣,粗则有之。”(粱:细粮。)②粗劣;粗糙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故愚者之言,芴(hū)然而粗。”③粗疏;不细致。《宋书·刘怀慎传》:“德愿性粗率,为世祖所狎悔。”(德愿:人名。狎侮:轻慢侮弄。)④粗大;粗壮。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孟夏》:“其器高以粗。”⑤粗鲁;粗野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甘宁粗暴好杀。”⑥副词。略微。刘知几《史通·疑古》:“唯夫博物君子,或粗知其一隅。”

得:

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间:

(一)①空隙;缝隙。《庄子· 养生主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”(节:骨节。)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。”②隔阂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间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母子慈爱,始终无纤介之间。”(纤介:比喻微小。)③间隔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骨微伤,病间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临时住所。丛祠:神祠。)⑤离间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他人一间,女能复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⑥参与;介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⑦搀合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已去,间至军中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”⑨副词。断断续续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在患难中,间以诗记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有间,大鱼动。”②当中;中间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”③空间;期间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④量词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

然:

①燃烧。后来写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”②代词。如此;这样。《吕氏春秋·用众》:“物固莫不有长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对;赞同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词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君侯为汉相,奸吏成其私,然无所惩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顺承关系。相当于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连词。1.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“然而”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纤腰细褪罗裙。”⑥助词。1.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,表示状态,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 小雅·南有嘉鱼》: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于句末,表示比拟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道则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于句末,表示断定,相当于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

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