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兀兀复行行,不离阶与墀。”诗句出处:《街西居三首》;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。
受得山野性,住城多事违。青山在宅南,回首东西稀。 浅浅一井泉,数家同汲之。独我恶水浊,凿井庭之陲。 自凿还自饮,亦为众所非。吁嗟世间事,洁身诚难为。 日出穷巷喜,温然胜重衣。重衣岂不暖,所暖人不齐。 兀兀复行行,不离阶与墀。 丈夫非马蹄,安得知路岐。穷贱餐茹薄,兴与养性宜。 乃知长生术,豪贵难得之。
|
【注释】:
兀:
①高而上平的样子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②引申意为高耸突出的样子。刘禹锡《九华山歌》:“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兀如断岸无棱角。”③浑然无知的样子。李白《月下独酌》之三:“醉后失天地,兀然就孤枕。”④古代刖刑砍掉一只脚叫兀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鲁有兀者王骀。”[兀者]受过刖(yuè)刑,即被砍掉一只脚的人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申徒嘉,兀者也。”兀兀:
①静止的样子。韩愈《雉带箭》:“原头火烧静~~,野雉畏鹰出复没。”②专心致志、用心劳苦的样子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~~以穷年。”③昏沉的样子。秦观《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》:“妆南古郡寡参寻,~~长如鹤在阴。”兀:
①高而上平的样子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②引申意为高耸突出的样子。刘禹锡《九华山歌》:“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兀如断岸无棱角。”③浑然无知的样子。李白《月下独酌》之三:“醉后失天地,兀然就孤枕。”④古代刖刑砍掉一只脚叫兀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鲁有兀者王骀。”[兀者]受过刖(yuè)刑,即被砍掉一只脚的人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申徒嘉,兀者也。”复:
①返回;回归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未出山而复。”崔颢《黄鹤楼》:“黄鹤一去不复返。”②恢复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。”③报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为匹夫匹妇复仇也。”④回报;回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有复于王者曰。”⑤副词。再;又。曹植《送应氏》:“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”⑥免除赋税徭役。《汉书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税,复三日之役。”行:
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行行:
①行而不停。曹操《苦寒行》:“~~日已远,人马同时饥。”②háng háng每一行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~~若萦眷蚓,字字如绾秋蛇。”③hàng hàng刚强的样子。崔瑗《座右铭》:“~~鄙夫志,悠悠故难量。”行:
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离:
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阶:
①台阶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不逾阶而相揖也。”(逾:超越。)李白《玉阶怨》: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”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”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石之纷如死于阶下。”(石之纷如:人名。)②梯子。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复有林麓,则虞人设阶。”(虞人:掌管山泽的官。)屈原《惜诵》:“欲释阶而登天兮。”③根由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无拳无勇,职为乱阶。”(拳:力。职:主要。)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夫婚姻,祸福之阶也。”④官爵之等级。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“乃超两阶用之。”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“文阶二十八阶,武阶二十一阶。”⑤凭借。《汉书·异姓诸侯王表》:“汉亡(wú)尺土之阶。”(亡:无。)《北史·周室诸王传论》:“兵权爵位,盖安危之所阶乎”⑥招引(祸患)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将立州吁,乃定之矣;若犹未也,阶之为祸。”[阶级]1. 台阶。陆龟蒙《野庙碑》:“升阶级,坐堂筵。”2. 指官位俸禄的等级。《后汉书·边让传》:“阶级名位,亦宜超然。”与:
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墀:
①古代殿堂上涂饰过的地面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时有在赤墀之下。”②台阶;台阶上的地面。白居易《庭槐》诗:“我家渭水上,此树荫前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