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相

2024-04-16 可可诗词网-杜甫 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

诗词简介
     此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(760)春,时杜甫卜居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。蜀相:指三国时蜀国丞相,即诸葛亮。此诗乃诗人初次拜谒诸葛亮祠时所作。诗从祠堂写起,表现出崇敬之情;颔联表面写景,实乃慨叹前贤祠庙之荒凉;颈联写出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;尾联则抒千古志士之共同心声,感人肺腑,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即高吟此二句,足见此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。邵子湘《杜诗五家评》卷十一称此诗“牢壮浑劲,此为七律正宗”。
 
【解题】
     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,凭吊武侯祠所作,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。
 
  首联以问句起,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,并以森然的柏树映衬诸葛亮人格的崇高。颔联写武侯祠的寂寥空旷,寄寓作者睹物思人的情绪,为下文作铺垫。颈联抒发对诸葛亮的生平业绩与际遇的羡慕之情,写诸葛亮雄才大略,又得遇明主,有机会鞠躬尽瘁,辅助先主、后主。尾联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切惋惜之情。
杜甫写这首诗时,安史之乱尚未平定,政局仍然混乱颠倒,他慨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,建功立业,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惋惜,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。
 

  • 原文
  • 拼音
  • 繁体
  • 《蜀相》
    .[唐].杜甫
    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    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    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    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     
  • 《 shǔ xiānɡ 》 
    《 蜀  相    》 
    .[ tánɡ ]. dù fǔ 
    .[ 唐   ]. 杜 甫 
    chénɡ xiānɡ cí tánɡ hé chù xún , jǐn ɡuān chénɡ wài bǎi sēn sēn 。 
    丞    相    祠 堂   何 处  寻  , 锦  官   城    外  柏  森  森  。 
    yìnɡ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, ɡé yè huánɡ lí kōnɡ hǎo yīn 。 
    映   阶  碧 草  自 春   色 , 隔 叶 黄    鹂 空   好  音  。 
    sān ɡ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, liǎnɡ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。 
    三  顾 频  烦  天   下  计 , 两    朝   开  济 老  臣   心  。 
  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, chánɡ shǐ yīnɡ xiónɡ lèi mǎn jīn 。 
    出  师  未  捷  身   先   死 , 长    使  英   雄    泪  满  襟  。 
  • 《蜀相》
    .[唐].杜甫
    丞相祠堂何處尋,錦官城外柏森森。
    映階碧草自春色,隔葉黃鸝空好音。
    三顧頻煩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。
    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。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诗评
  •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?
   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。
   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,
   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。
   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,
   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。
   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,
   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!


    【翻译2】
    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?
    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 环抱、一片翠绿的地方。
    你看,满院的萋萋碧草映绿了石阶,可是却无人 来领略这蓬勃的春色;
    树丛里黄鹂在不住地歌唱,可也仅是徒然地自唱 自赏。
    周围的一切,是多么荒凉空寂啊。
    想当年,刘备三顾茅庐,一再向 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;为了报答知遇之恩,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 开创大业,继而又扶持刘禅度过危机,献出了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。
    可惜他没能等到出师伐魏成功,就病死军中,这多么叫后世的英雄豪杰扼 腕叹恨、泪流满襟啊!
     

  •  
    【注释1】
     
    ①丞相:一作“蜀相”。祠堂:此祠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。今名武侯祠,在四川成都市南郊。
     
     
    ②锦官城:成都的别名,见李白《蜀道难》注。森森:树木茂密貌。
     
     
    ③二句写景中显示祠庙的荒凉。“自春色”、“空好音”暗示自然界景色徒然甚美,但已无人赏玩。仇兆鳌注:“何逊《行孙氏陵》诗:山莺空树响,垄月自秋晖。空字自字,不胜寥落之感。此诗即用其意。”
     
     
    ④此句意谓当年刘备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,为的是天下大计。顾:拜访。频烦:频繁,形容“三顾”。诸葛亮隐居隆中(今湖北襄阳境内),刘备曾三次拜访,诸葛亮才答应出山辅佐刘备,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,建立蜀汉政权。
     
    ⑤此句意谓帮助先主刘备开创帝业,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支撑危局,在两朝都表现出老臣报国的忠心。开:开创大业。济:匡济危时。
     
     
    ⑥此句意谓诸葛亮出兵北伐中原,原想完成统一大业,结果尚未胜利,却先去世了。据《三国志· 蜀志· 诸葛亮传》记载,蜀汉建兴十二年(234)诸葛亮出师伐魏,驻五丈原(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),与魏军对峙于渭水百馀日,其年八月病死军中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【注释2】
     
     ①蜀相: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。锦官城:今四川成都市,蜀汉故都,城外有锦江,故名。又说成都城的西南部,为古时主管织锦官的居所,故称锦官城。
     
    ②三顾: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草庐之中。频烦:屡次劳烦。两朝:指刘备 (先主)、刘禅 (后主) 两朝。开济:开创大业,匡危济时。
     
    ③出师:蜀汉刘禅建兴十二年 (234),诸葛亮率师伐魏,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 (今陕西郿县西南),不幸病死军中。英雄:指后代的仁人志士。
  • 【评论1】
           诗歌篇名。唐杜甫作。清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:“此公初至成都时作。上四祠堂之景。下四丞相之事。首联,自为问答,记祠堂所在。草自春色,鸟空好音,此写祠庙荒凉,而感物思人之意,即在言外。‘天下计’,见匡时雄略;‘老臣心’见报国苦衷。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,结作痛心酸鼻语,方有精神。宋宗忠简公临殁时诵此二语,千载英雄有同感也。”清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:“因谒庙而感武侯,故题止云《蜀相》。 一二,叙事老境;三四,‘堂’‘柏’分承。此特一诗之缘起也。五六,实拈,句法如兼金铸成,其贴切武侯,亦如镕金浑化。七八,慷慨涕泗,武侯精爽,定闻此哭声。从来武侯庙诗,名作林立,然必枚举一事为句。始信此诗统体浑成,尽空作者。”今人张碧波、邹尊兴《新编唐诗三百诗译释》:“通过对诸葛亮忠心为国的赞扬和功业未遂的惋惜,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、为国立功的激情。”今人周汝昌说:“有人问: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,所指何人?答曰: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,为国为民,大智大勇者是,莫作‘跃马横枪’‘拿刀动斧’之类的简单解释。老杜一生,许身稷契,志在匡国,亦英雄之人也。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,方得其实。然而,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。心念武侯,高山仰止,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。他之所怀者大,所感者深,以是之故,天下后世,凡读他此篇的,无不流涕,岂偶然哉!”(《唐诗鉴赏辞典》)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)春,杜甫初游成都诸葛亮祠所作。它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无限敬仰和惋惜的心情,同时寄寓了他忧国忧民和壮志不得施展的感慨。全诗以设想新奇的问句领起,以涕泪满襟之情状作结,吊古以伤今,咏古以抒怀,感情贯注,沉挚悲壮;语言高度凝炼、警策,音调和谐;结构紧凑,对仗工整。此诗影响极大。据正史记载,唐王叔文推行政治革新,失败时,在中书堂吟诵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,也吟诵了这两句诗,并大呼“渡河”三声而气绝。
     
    【评论2】
        唐诗篇名。七律。杜甫作。见《杜诗详注》卷九。“蜀相”,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。这是上元元年(760)诗人居成都游南郊的诸葛亮祠堂武侯祠时所作,表现他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:“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前四句着重写祠堂之景,后四句侧重写丞相之事。尾联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是传诵千古的名句,既抒写对诸葛亮未捷先死、赍志以殁的惋惜同情,也融和着诗人对当时失地未复,自己又失意落魄的忧思悲愤。据记载,唐代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、宋代爱国将领宗泽在临死前都吟诵过这两句诗,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强和影响之大。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,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,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,内涵丰富,感情深挚,格调沉雄。浦起龙评曰:“后来武侯庙诗,名作林立,然必枚举一事为句,始信此诗统体浑成,尽空作者。”(《读杜心解》卷四)
  • 赏析一
  • 赏析二
  • 赏析三
  •        诗分两段。前段四句,用由远而近、由大而小的方法,写从寻访及到武侯祠所见之景象。首句设问,写诗人的寻访,二句作答,写其前往,一路走来,远远望见锦官城外丞相祠堂,翠柏森森,气象着实不凡。三四两句写入祠所见,然而两句之中,用了一个“自”字,又用了一个“空”字就大异其趣,使两句的重心转移,不再是对春日胜景的称颂,说明这里阒无人迹,其美自美,不被欣赏。这里虽是写景,但诗人属意不在写景。他是以实带虚,用客体实景虚写武侯身后的冷落。所以。此处写景即是写人,与题正合。后段四句,直写诸葛,用笔极简。五、六句对照,互相映衬,紧密关联,意在说明:忠臣的雄才大略得以实现,因遇明主;明主知人善任,忠臣就会输肝抛胆,戳力效命。七八两句写诸葛出师伐魏,身死五丈原,壮志未酬,遗恨后世,令英雄们(包括杜甫)抱憾、悲悼、涕嘘、感叹。
     
          诗人明写诸葛,暗写自己。其自我情感借诸葛形象得以流泻,在前后对比描写中表现得更为突出。面对武侯身后的冷寂,遥想其当年盛事,诗人不平之气自出。返视自我,空怀壮志,落寞孤寂,亦有春色自是空有好音的怨悱和哀叹。追思诸葛往事,他既仰慕其为人,更惊羡其际遇。仰赖统治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用则尽忠效力,不用就孤独哀伤,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惯有的心态。此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,是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的
  •    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。蜀相,指诸葛亮。丞相祠堂,即武侯祠。武侯祠在锦官城外,距诗人所居的草堂并不遥迢,诗人敬恭这位数百年前“名垂宇宙”的贤相,免不了常去拜谒寻访,这首诗就是寻访拜谒时有感而作的。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追怀与景仰。
     
          首句“丞相祠堂何处寻”,不仅以设问语气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悬念,而且暗含了诗人对武侯一贯的向往、“萧条异代不同时”的感慨以及这样的人物千年难得的喟叹。第二句“锦官城外柏森森”既是对首句的回答,也是对武侯祠总体形象的描画:武侯祠祠内祠外古柏苍苍,翠影蔽日,千百年来一直如此,诗人抓住了这一最典型的意象,一下就把读者带入他所要描绘的意境。碧草映阶,满园春色;黄鹂婉转,隔叶闻音,这是对诗的意境的继续点染。古柏冬夏常青,春色百载如新,这当然是武侯人格与精神千年不朽的象征,但这里的“自”、“空”二字我们应特别注意仔细玩味: “自春色”是说春色自是同当年一样; “空好音”是说如今空有黄鹂的好音,因此这两个字蕴含了对武侯人亡物在、物在人亡的深情怀念和世间再无这样的人物的悼惜,它把我们的思绪引得非常辽远,使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……而这很多很多的思绪中最主要的是对武侯一生功业的追怀,于是紧接着就引出五六两句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”。
     
         作为律诗来说,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、平仄得当,更重要的是达到了高度的形象概括。诸葛亮一生功业如山似海数不胜数,只有三顾茅庐、开济两朝,庶几能涵盖武侯的丰功伟业,而“天下计”与“老臣心”又托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与忠肝义胆。最后两句是对武侯功业未尽而生命早逝的深深惋惜,而这惋惜的不仅是诗人自己,还包括历代志士仁人。世间多少英雄不都是功业未尽而身先死吗?这岂不就是武侯千百年来令人敬仰、令人感动、令人怀念的原因么?
  •    乾元二年(759)七月杜甫辞官西行,岁暮抵成都;上元元年(760)春卜居浣花草堂。此期杜甫曾多次拜谒诸葛亮,表示崇敬之意。盖诗人本有“致君尧舜”的政治抱负,又逢安史之乱,虽一事无成,而不能不忧念国事,故对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诸葛亮深表同情。
     
         首联开门见山,点出祠堂在成都城南。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,曾专设锦官管理,锦官城本织锦区,后用作为成都美称。丞相祠即今武侯祠,晋代李雄所建,祠内原多植柏树,诗人《古柏行》有云“君臣已与时际会,树木犹为人爱惜”,这一片“柏森森”的景象,就令人联想到《召南·甘棠》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”,无形中见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。
     
      次联写祠内景色,而“自”、“空”两字逗漏抒情,——祠庙草绿叶密,鸟啭好音,本饶春意,著此二字则一概抹倒,睹物思人之意,已见于言外。
     
          三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出处大节,“三顾频烦”即“频烦三顾”,“天下计”即《隆中对》所定诸如东和孙权、北拒曹操、西取刘璋的基本国策;“两朝”是先主后主两朝,“开”是开创帝业,“济”是济美守成,“老臣心”指诸葛亮无私、不矜与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。两句语极密致,说尽诸葛亮一生聪明才智、功业德操,流露出无限景仰。
     
         诸葛亮六出祁山,九伐中原,终因操劳过度而死,留下了《出师》两表,成为天地间至情至文,不可不特别表出。此之谓“不以成败论英雄”也。诗云“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这“英雄”包容的范围就很宽,代表了千古未能成功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。唐永贞革新被挫败后,王叔文但吟此二句,即嘘唏泪下;南宋爱国名将宗泽,因国事忧愤成疾,临终即诵此二句,“但呼过河者三而薨”,这不仅表明了《出师表》和诸葛亮的魅力,而且也表明了《蜀相》和杜甫本人的魅力。


今日更新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