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石
诗词简介:
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:一云公在徐州时作,一云被贬岭南作,一云去徐居洛作。从诗的内容看,当与《赠侯喜》诗同时,写于韩愈闲居洛阳的贞元十七年(801)秋。全诗刚健清峻,写景抒情无不别致新颖。诗虽以“山石”作题,内容却写纪行,此种命题之法源出《诗经》,后世习用。诗虽非专写山石,然只开头一句“山石荦确行径微”,就把怪石壁立险峭,蛇径曲折难行的山景活画出来,且使读者觉处处有“山石”在。意不在写山石,然处处山石可见;意不在绘山,而山形毕有。接着便一步一绘向前纪进,于是,一幅幅生动鲜明的图画如展画卷,便依次展现出来:黄昏时分蝙蝠乱飞的山寺晚景,新雨后的堂前芭蕉栀子图,老僧引客照壁观画图,静夜孤卧月光入户图,山间早行长卷等,无不生动具体,形态毕见。最后以抒怀作结,更衬托出古寺山景的恬适怡人。真是一首别辟蹊径的山水纪游佳作。
- 原文
- 拼音
- 繁体
- 《山石》.[唐].韩愈.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。升堂坐阶新雨足,芭蕉叶大栀子肥。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铺床拂度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夜深静卧百虫绝,清月出岭光入扉。天明独去无道路,出入高下穷烟霏。山红涧碧纷烂漫,时见松枥皆十围。当流赤足踏涧石,水声激激风生衣。人生如此自可乐,岂必局促为人鞿。嗟哉吾党二三子,安得至老不更归。
- 《 shān shí 》《 山 石 》.[ tánɡ ]. hán yù..[ 唐 ]. 韩 愈.shān shí luò què xínɡ jìnɡ wēi , huánɡ hūn dào sì biān fú fēi 。山 石 荦 确 行 径 微 , 黄 昏 到 寺 蝙 蝠 飞 。shēnɡ tánɡ zuò jiē xīn yǔ zú , bā jiāo yè dà zhī zi féi 。升 堂 坐 阶 新 雨 足 , 芭 蕉 叶 大 栀 子 肥 。sēnɡ yán ɡǔ bì fó huà hǎo , yǐ huǒ lái zhào suǒ jiàn xī 。僧 言 古 壁 佛 画 好 , 以 火 来 照 所 见 稀 。pū chuánɡ fú dù zhì ɡēnɡ fàn , shū lì yì zú bǎo wǒ jī 。铺 床 拂 度 置 羹 饭 , 疏 粝 亦 足 饱 我 饥 。yè shēn jìnɡ wò bǎi chónɡ jué , qīnɡ yuè chū lǐnɡ ɡuānɡ rù fēi 。夜 深 静 卧 百 虫 绝 , 清 月 出 岭 光 入 扉 。tiān mínɡ dú qù wú dào lù , chū rù ɡāo xià qiónɡ yān fēi 。天 明 独 去 无 道 路 , 出 入 高 下 穷 烟 霏 。shān hónɡ jiàn bì fēn làn màn , shí jiàn sōnɡ lì jiē shí wéi 。山 红 涧 碧 纷 烂 漫 , 时 见 松 枥 皆 十 围 。dānɡ liú chì zú tà jiàn shí , shuǐ shēnɡ jī jī fēnɡ shēnɡ yī 。当 流 赤 足 踏 涧 石 , 水 声 激 激 风 生 衣 。rén shēnɡ rú cǐ zì kě lè , qǐ bì jú cù wéi rén jī 。人 生 如 此 自 可 乐 , 岂 必 局 促 为 人 鞿 。jiē zāi wú dǎnɡ èr sān zǐ , ān dé zhì lǎo bú ɡènɡ ɡuī 。嗟 哉 吾 党 二 三 子 , 安 得 至 老 不 更 归 。
- 《山石》.[唐].韓愈.山石犖確行徑微,黃昏到寺蝙蝠飛。升堂坐階新雨足,芭蕉葉大梔子肥。僧言古壁佛畫好,以火來照所見稀。鋪床拂度置羹飯,疏糲亦足飽我饑。夜深靜臥百蟲絕,清月出嶺光入扉。天明獨去無道路,出入高下窮煙霏。山紅澗碧紛爛漫,時見松櫪皆十圍。當流赤足踏澗石,水聲激激風生衣。人生如此自可樂,豈必局促為人鞿。嗟哉吾黨二三子,安得至老不更歸。
- 译文
- 注释
- 诗评
- 【译文】 通往山寺的小径隐约崎岖,路边的山石险峻怪奇。黄昏时分我抵达山寺,寺前的蝙蝠在暮色里翻飞。登上佛堂坐在石阶上小憩,此地刚刚下过一场好雨。你看那芭蕉的叶子显得真大而栀子的花朵也显得硕肥。老僧告我: “这里古壁的佛画很好”,于是,点起烛火,佛画在暗淡的灯火下仿佛依稀。小僧为我铺好床、拂净席,又安置好晚饭,虽是素食粗米,倒也可以充饥。夜渐渐深了、我独自静卧,听那夏夜歌唱的百虫,渐渐停歇了它们的歌曲,一轮清月从山岭中出来,把它皎洁的光辉送入了窗扉。天将明时,我独自离去,此时还看不清道路,山路低低高高、高高低低,烟雾缭绕的山谷,一定踏遍了我的足迹。忽然之间,山涧里透出了晨曦,山花红得如火,涧溪绿得如玉,一时里,五彩缤纷,赤橙黄绿,时时可见有十人合抱的老松古枥。我禁不住赤着脚踏在溪中的石块。碧波空澄如洗,水声哗哗地将波浪激起,山风吹动着我的衣。这样的人生呵: 真快乐! 何必要象笼头里的骏马,被人拘束被人骑! 唉唉! 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,怎能到老也不归去?
【逐句翻译】
山石荦确行径微①,踏着不平的山石觉山径细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②。黄昏时到达古寺见蝙蝠翻飞。升堂坐阶新雨足,登堂后坐在台阶赏新雨充足,芭蕉叶大栀子肥③。观芭蕉叶大栀子花莹白丰肥。僧言古壁佛画好,僧人赞美古壁的佛画很优美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举烛火来照见绚丽画像依稀。铺床拂席置羹饭④,寺僧铺床掸席又摆上了晚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⑤。素菜糙米正好充我辘辘腹饥。夜深静卧百虫绝,夜深静卧听不见虫儿的声息,清月出岭光入扉⑥。升上山岭的下弦月光入窗扉。天明独去无道路⑦,天明独自离开寺院不见道路,出入高下穷烟霏⑧。登高趋下摸索着到散尽烟霏。山红涧碧纷烂漫⑨,这时山花红涧水清纷错烂漫,时见松枥皆十围⑩。穿行松栎间时见树皆大十围。当流赤足踏涧石,踩着涧石让清亮水流过足背,水声激激风吹衣(11)。水声潺潺山涧的清风拂我衣。人生如此自可乐,人生像这样度过自然很快乐,岂必局束为人鞿(12)。何必局促一隅而受他人牵鞿?嗟哉吾党二三子(13),叹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,安得至老不更归! 怎能做幕僚终老而不知回归! - ①荦确:石多貌。宋苏轼《东坡》:“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。”②蝙蝠:哺乳动物,或名仙鼠、飞鼠。状似鼠,其前后肢有薄膜与身体相连,夜间飞翔, 捕食蚊、蚁等小昆虫。③栀子:常绿灌木,仲春开白花,甚为芳香,其籽可入药。④羹饭: 羹汤和饭食。⑤疏粝:粗劣的饭食。晋左思《魏都赋》:“非疏粝之士所能精,非鄙俚之 言所能具。”⑥清月:诗人游惠林寺在贞元十七年(801)农历七月二十二日。农谚云:“二 十一、二、三,月出鸡叫唤。”故“入扉”之“清月”,为下弦月,月出山岭,照进窗扉,已是鸡 叫头遍了。⑦无道路:天破晓,雾气浓,看不清道路,故云。⑧烟霏:云雾迷蒙。《晋 书·王羲之传》制:“观其点曳之工,裁成之妙,烟霏露结,状若断而还连;凤翥龙蟠,势 如斜而反直。”⑨烂漫:颜色鲜明,绚烂多彩。汉王文考《鲁灵光殿赋》:“澔澔涆涆,流离 烂漫。”⑩十围:形容极粗大。又作“十韦”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夫十围之木,始生如蘖。”(11)激激:象声词,指急流声。(12)鞿:马缰绳。喻受人牵制、束缚。(13)二三子:二三君子, 诸位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二三子,偃(子游)之言是也。’”这里指同游者李景兴、侯 喜、尉迟汾。
- 【集评】 宋·苏轼《二月十六日,与张、李二君游南溪,醉后,相与解衣濯足,因咏韩公 〈山石〉 之篇,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。次其韵》诗云:“君看麋鹿隐丰草, 岂羡玉勒黄金��。 人生何以易此乐,天下谁肯从我归。”宋·黄震: “《山石》诗,最清峻。” ( 《黄氏日钞》卷五十九)金·元好问《论诗绝句三十首》: “ ‘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晓枝’。拈出退之 《山石》 句,始知渠是女郎诗。” ( 《遗山先生文集》卷十一)明·瞿佑《山石句》: “元遗山 《论诗三十首》,内一首云: ‘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晚枝。拈出退之《山石》句,始知渠是女郎诗。’初不晓所谓。后见《诗文自警》一编,亦遗山所著,谓 ‘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晚枝’,此秦少游《春雨》诗也。非不工巧,然以退之《山石》句观之,渠乃女郎诗也。破却工夫,何至作女郎诗。按昌黎诗云: ‘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。升堂坐阶新雨足,芭蕉叶大栀子肥。’遗山故为此论,然诗亦相题而作,又不可拘以一律。如老杜云: ‘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’; ‘俱飞蛱蝶元相逐,并蒂芙蓉本自双’,亦可谓女郎诗耶!”(《归田诗话》卷上)清·查晚晴《十二种诗》附载:“写景无意不刻,无语不僻。取径无处不断,无意不转。屡经荒山古寺来,读此始愧未曾道着只字,已被东坡翁攫之而趋矣。”(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》)清·何焯: “《山石》直书即目,无意求工,而文自圣,一变谢家模范之迹,如画家之有荆、关也。”(《义门读书记》卷三十)清·方东树:“《山石》不事雕琢,自见精彩,真大家手笔。许多层事,只起四语了之。虽是顺叙,却一句一样境界。如展画图,触目通层在眼,何等笔力!五句、六句又一画。十句又一画。‘明天’六句,共一幅早行图画。收入议,从昨日追叙,夹叙夹写,情景如见,句法高古。只是一篇游记,而叙写简妙,犹是古文手笔。他人数语方能明者,此须一句,即全现出,而句法复如有余地,此为笔力。”(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一)清·刘熙载《诗概》:“昌黎诗陈言务去,故有倚天拔地之意。《山石》一作,辞奇意幽,可为《楚辞·招隐士》对,如柳州《天对》例也。”(《艺概》卷二)清·汪佑南:“《山石》是宿寺后补作,以首二字‘山石’标题,此古人通例也。‘山石’四句,到寺即景。‘僧言’四句,到寺后即事。‘夜深’二句,宿寺写景。‘天明’六句,出寺写景。‘人生’四句,写怀结。通体写景处句多浓丽,即事写怀,以淡语出之。浓淡相间,纯住自然,似不经意,而实极经意之作也。”(《山经草堂诗话》)
- 赏析一
- 赏析二
- 赏析三
- 这是一篇汲取散文养 料的写景游踪体诗歌,写得畅快淋 漓,诗意盎然。一般认为写于唐德 宗贞元十七年(801)夏秋间韩愈闲 居洛阳时。所游地当为洛阳北面的 惠林寺,同游者有李景兴、侯喜、尉 迟汾。读罢全诗,读者宛如身临其 境,与韩愈等人一起在空灵、宏阔的 山林之中自由地游览了一番!诗人一行人走在山间的羊肠小 道上,毫无郁郁不得志之感,出来了 就应该完全拥抱大自然,把生命与 自然相交融。不知不觉,幽暗的黄 昏已经笼罩了大地,他们走进了蝙 蝠盘旋的洛阳北惠林寺。首句写寺外山石险峻不平,道路狭窄崎岖;次句 写古寺蝙蝠乱飞,荒凉陈旧,一座深山古寺便突显出来。寺僧把诗人等领 进前堂,而新雨时至,院子里的芭蕉叶经过雨水的洗涤显得更大更绿了, 栀子花也更加丰美了。寺院的僧人很是热情,带他们欣赏古寺的壁画。夜幕太深,便燃起火 把,但还是看不清楚。“稀”字既指看得不真切,又似道出壁画的珍贵难 得,一语双关,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。深夜降临,寺僧为他们铺 好床席,又准备米饭菜汤,虽是粗陋的斋饭,他们却很满足。在寂静得连 虫子都不再鸣叫的深夜,安闲地躺着,用心欣赏泻入门窗的清辉。翌晨诗人独自离去,在“烟霏”的世界里,踉跄地穿梭在浓雾之中,“出 入高下”,忽前忽后,摸索前进找寻方向。烟霏既尽,朝阳熠耀烂漫,红光 异彩。诗人继续前行,穿行于高大的松枥树之间。听着清涧的淙淙水声, 赤着脚享受流水轻拂肌肤的快乐。水声激激风飘飘,掀起诗人的衣裳。 诗人早行山间,风光无限,其乐无穷,自然地引出最后一部分的抒情写怀。人生在世,这样自得其乐,又何尝不可呢? 为什么要让世俗的愁绪羁 绊自己的心灵呢? 与我一起同行的伙伴啊,怎么能到年老还不返乡呢? 韩愈宦海沉浮,陟黜升沉,身心俱疲,满腔的愤懑与抑郁之情难以排遣。 而此次惠林寺之游,诗人放松心情,自由自在,尽情体验山中的自然美、人 文美和人情美,与“为人��”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对照,因而萌发了归乡、 归耕、归隐的念头。此诗在形式上,用明丽浓墨的语言,体现遒劲清新的特色;结构上,按 游踪的顺序,向我们展示了一组组镜头——如画诗意的景象,用蒙太奇的 手法,截取典型的事物与行踪。这全面体现了韩愈务去陈言、以文入诗的 特色。方东树称赞道:“不事雕琢,自见精彩,真大家手笔。许多层事,只 起四语了之。虽是顺叙,却一句一样境界,如展画图,触目通层在眼,何等 笔力! 五句、六句又一画,十句又一画,‘天明’六句,共一幅早行图画。收 入议。从昨日追叙,夹叙夹写,情景如见,句法高古。只是一篇游记,而叙 写简妙,犹是古文手笔。他人数语方能明者,此须一句,即全现出,而句法 复如有余地,此为笔力。”(《昭昧詹言》)
- 韩愈(768—824),字退之,河内河阳(今河南省孟县)人。郡望 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十九岁开台应士试,二十九岁应聘为幕僚,后 调监察御史,因上疏言事而被贬阳山县令。宪宗时,曾随裴度平淮 西,迁刑部侍郎。因谏迎佛骨,被贬潮州刺史,不久移袁州。穆宗 时,召为国子祭酒,终吏部侍郎。谥号文。世称韩吏部,亦称韩文 公。韩愈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,维护中央王朝统一。思想上崇尚 儒学,自认为孔孟道统的继承者,极力排斥佛老。文学上主张“不 平则鸣”,尚“气”尚“奇”,力反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,主张用先秦两 汉的散文形式,又提倡“词必己出”、“文从字顺”,是中唐“古文运 动”的倡导者,所作散文无论杂著、书信、赠序、碑志均颇有创新,受 到称赞,诗歌方面较多抒写个人怀才不遇的经历与感慨,也接触到 当时的社会现实。风格上在李杜诗歌极盛难继的情况下另开新 路,追求奇险,“以文为诗”,成了“奇险诗派”的主将,对后人产生深 远的影响。韩愈的《山石》诗取篇首两字为题,作于贞元十七年(801),在 洛阳。这是一首记游诗。前十六句记游山寺的经历,末四句抒发 感受。记游中以时间为顺序,依次写了“黄昏到寺”、“夜深静卧”和 “天明独去”的行踪见闻。山石险峻不平,山路崎岖狭小,本是令人生畏的,但在作者眼 里,这种粗犷的大自然怀抱却有巨大的吸引力。他们游兴极浓,直 到黄昏蝙蝠飞的时候才来到山寺歇脚。然而意犹未尽,上了佛堂 又退了出来,坐在台阶上观赏寺中另一番景象: 一场透雨,洗净山 间百物,草木花卉尤其显得精神十足,那芭蕉叶茂干粗,栀子的果 实由青转红,肥甸甸挂在枝头。诗人就这样沉迷于眼前这片难见 的自然美色之中。这时,好客的寺僧过来招呼他们,向他们称赞这 寺中的古壁佛画,并亲自点起了烛火,引导诗人鉴赏一番,诗人也 称赞说壁画艺术之美实属罕见。寺僧还设身处地、殷勤周到地为 诗人铺床拂席,摆上饭菜,虽是山间粗茶淡饭,却能充饥果腹,因此 由衷地感到寺僧这出家人身上的人情味。这山间的自然美、艺术 美与人情美,使诗人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精神享受,竟至于入夜之后 久久未能入眠,静卧细听,万籁俱寂,只见下弦月从山头升起,月光 照进了门窗。次日一早,诗人不再叨扰寺僧,独自离去。此时山间 又是一番境界: 起初是烟云弥漫,辨不清道路,时高时低,上上下 下;接着晨光照耀,山花红艳,涧水深碧,光彩照人,一一纷陈于眼 前,有时还可见到十围之大的枥树;后来,赤足涉涧,蹋在涧石上, 任凭溪水横流,水声激激,晨风吹衣,自有一种舒适无比的感觉。 回想起昨天以来的游山经历,自有一番感想: 人生在世,能闲适自 在,便有乐趣,何必奔走仕途为别人所控制而不得自由呢?诗人的 这番感慨是有缘由的。当时他已经历了“四举于礼部乃一得,三选 于吏部卒无成”(《韩昌黎文集·上宰相书》)的仕途波折,不得已而 从董晋为幕僚,后逢军乱,又转从张建封为幕僚,一直过着受制于 人的日子。对此游山之乐,饱享山间的自然美、感受山寺的艺术 美、人情美,一种归隐山林的心情油然而生,所以诗末对他的同游 诸子表示在此活到老再不回去的愿望。从上面所述诗意看来,这首诗是记述了游览山寺的见闻和经 历,流露了追求自在闲适的归隐之念。在韩愈的人生道路上,入世 求官的思想是主要的,但归隐之念也时有出现,此处即是一例。此诗在记述游山的过程中有详有略,突出了山中的自然美和 人情美,以及随性驱使尽兴而足的情怀,为诗末的抒发感情、进行 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。描写自然美,采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,绘形 绘声绘色,所写景物令人可睹可闻,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。写人 物,寺僧乐善好施,真挚热情,如逢故人,人情味流溢于字里行间, 作者乐在其中了。“乐”是这首诗的诗“眼”。但诗人所“乐”的并不 完全在于上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,而更在于诗中表现的那种信步 而行,随性所欲,尽兴而足,没有任何“局促”、不“为人鞿”的生活。 这才是诗的旨意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,诗所记述描写的内容,正 是寺僧的基本活动范围及其所持之心态。作者是崇儒学而力排佛 道的,但他又常跟当时著名的法师道士往来,而且不乏赞语。他在 《送高闲士人·序》中说,高闲能“一死生,解外肢,是其为心,必泊 而无所起;其于世,必淡然无所嗜”。又说大颠法师“实能外形骸以 理自胜,不为事物侵乱”(《与孟尚书书》)。若用这些评语去评价 《山石》诗所表现的审美情趣倒也十分合适。这正是诗人所倾慕的 “可乐”之处。古体诗多不转韵,也不对仗。但齐梁以来的七古大多不是这 样。这首诗用窄韵,一韵到底,全不对仗,显示了作者在古诗形式 上“既新兴又仿古”(见王力《汉语诗律学》第二章第三十三节)的 特点。
- 贞元十七年(801)韩愈辞徐州张建封幕职,在洛闲居候调时游洛阳北面惠林寺作,具体时间是旧历七月二十二日。诗以首二字为题,写其与友朋李景兴、侯喜等黄昏投宿山寺及翌日遍游山水的经过。前四句写雨后之黄昏,到寺所见。“黄昏到寺蝙蝠飞”,写山寺暮色情景宛然,闻一多有“黄昏中织满蝙蝠的翅膀”(《口供》),意象即类此;“芭蕉叶大栀子肥”传“雨足”之神,肥、大二字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,为元好问所赞赏。继四句写寺僧的接待。先是参观寺庙,最有看头的是壁画,因为时已入夜,所以燃灯观看。僧人介绍称是“古壁”,可见壁画出自前朝人手(大约是六朝吧)。韩愈虽不信佛,但客随主便,从“所见稀”的口气看,他对壁画艺术还是颇为欣赏的。接着便是用饭,寺庙待客是素席,是粗茶淡饭,但山行走了那么多路,到寺又参观了好一阵,饥者易为食,加之寺僧之热情,就吃得饱饱的,“夜深”二句写宿寺之夜的感受。从诗句可以意会,刚睡下时,山中还是虫声唧唧,氛围十分幽静;夜深时分,虫声绝响,而半轮下弦月从岭头升起(谚云“二十一二三,月出鸡叫唤”),境界更清幽,尤其令人陶醉。以下六句写离寺山行,“天明独去无道路”句的“独去”是就寺僧未能远送而言,不是个人独行(同行还有“吾党二三子”),“无道路”是就大雾弥漫而言,不是无路可走。总之早行之初是在浓雾中出入高下,摸索前进,直到太阳出来,才穷尽烟霏。此时“山红涧碧纷烂漫”的明丽景色就扑入眼帘,带着山中特有的湿度;“时见松枥皆十围”,既表明山林的古老原始,也表明视野在不断变化。山行中最愉快的是看到山中之矿泉清水,脱鞋趟石过溪水,不但不成其为麻烦,简直叫人觉得好玩,——不知不觉就返回到想打赤脚、想耍水的童年心境。关于这种心情,可以参读郭老《地球,我的母亲》的几节文字:“地球,我的母亲,天已黎明了,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,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”,“地球,我的母亲,我不愿在空中飞行,也不愿坐车、乘马、著袜、穿鞋,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,永远和你相亲。”还能令人联想起杜甫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”的名句。最后四句抒发感想,揭示全诗的主题,“人生如此”四字概括了黄昏对景、灯下观画、粗粝疗饥、夜深赏月、清早山行、赤足趟水乃至这次出游的全部经历,而后用“自可乐”三字加以肯定,同时又用“局束为人几”的幕僚生活作反衬,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及包括在自然美中的人情美的真诚向往。这比较接近孔子欣赏的曾点之志,“吾党”、“二三子”也是出自《论语》中的语言。《山石》在韩愈诗中不属于险怪、而属于文从字顺一路,在“以文为诗”方面表现则相当突出。全诗完全按行程顺序叙写,有如游记。既详记游踪,复能诗意盎然,盖诗人非常善于选材,善于捕捉景物在特定时间、天气中呈现的不同光感、色感、质感。全诗单句散行,一反初唐四杰以来七古间用骈偶的作法,避免了可能由此导致的圆熟和疲弱之病、以及古风特殊韵味的丧失。就平仄而言,全篇无一律句,是有意识运用了与律句相区别的三字脚——“仄仄平”、“仄平仄”、“仄仄仄”、“平平平”,所以虽平声一韵到底,却无平板疲弱之感。近人陈寅恪谓韩诗“既有诗之优美,复具文之流畅,韵散同体,诗文合一”者,此诗即为著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