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意
诗词简介:这是一首描写男儿从军边疆的诗。前六句塑造一个英勇无畏的豪侠男儿 形象。首二句点出出征边疆的男儿,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的人。
- 原文
- 拼音
- 繁体
- 《古意》.[唐].李颀.男儿事长征,少小幽燕客。赌胜马蹄下,由来轻七尺。杀人莫敢前,须如猬毛磔。黄云陇底白云飞,未得报恩不能归。辽东小妇年十五,惯弹琵琶解歌舞。今为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。
- 《 ɡǔ yì 》《 古 意 》.[ tánɡ ]. lǐ qí..[ 唐 ]. 李 颀.nán ér shì chánɡ zhēnɡ , shǎo xiǎo yōu yàn kè 。男 儿 事 长 征 , 少 小 幽 燕 客 。dǔ shènɡ mǎ tí xià , yóu lái qīnɡ qī chǐ 。赌 胜 马 蹄 下 , 由 来 轻 七 尺 。shā rén mò ɡǎn qián , xū rú wèi máo zhé 。杀 人 莫 敢 前 , 须 如 猬 毛 磔 。huánɡ yún lǒnɡ dǐ bái yún fēi , wèi dé bào ēn bù nénɡ ɡuī 。黄 云 陇 底 白 云 飞 , 未 得 报 恩 不 能 归 。liáo dōnɡ xiǎo fù nián shí wǔ , ɡuàn dàn pí pá jiě ɡē wǔ 。辽 东 小 妇 年 十 五 , 惯 弹 琵 琶 解 歌 舞 。jīn wéi qiānɡ dí chū sāi shēnɡ , shǐ wǒ sān jūn lèi rú yǔ 。今 为 羌 笛 出 塞 声 , 使 我 三 军 泪 如 雨 。
- 《古意》.[唐].李頎.男兒事長征,少小幽燕客。賭勝馬蹄下,由來輕七尺。殺人莫敢前,須如猬毛磔。黃云隴底白云飛,未得報恩不能歸。遼東小婦年十五,慣彈琵琶解歌舞。今為羌笛出塞聲,使我三軍淚如雨。
- 译文
- 注释
- 诗评
- 【逐句翻译】
男儿事长征②,大丈夫从军去远征,少小幽燕客③。年幼时就是幽燕人。赌胜马蹄下,常在马蹄下赌输赢,由来轻七尺④。由来看轻这七尺身。杀人莫敢前,杀敌时敌人莫敢前,须如猬毛磔⑤。须发如猬毛四边伸。黄云陇底白云飞⑥,陇底风卷黄云故园白云飞,未得报恩不得归。没有报答国恩坚决不能归。辽东少妇年十五⑦,辽水东的少妇芳龄刚十五,惯弹琵琶能歌舞⑧。她熟练弹琵琶能歌又善舞。今为羌笛出塞声⑨,今日弹奏犹如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。使我军队听罢个个泪如雨。 - ①古意: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。②长征:指军人远行征戍。③幽燕:今河北 和辽宁东南部分地区。古代多慷慨悲歌之士。④七尺:人身长约相当古尺七尺,故以 “七尺”代身躯。⑤猬毛磔:言刺猬身上的硬刺张开。《晋书·桓温列传》:“少与沛国刘 惔善,惔尝称之曰:“温眼如紫石棱,须作猬毛磔。’”⑥黄云:塞上风沙被卷入云,使云色 发黄,故称。陇底:陇山之下。陇山,即六盘山南段的别称。又名“陇坻”“陇坂”,在今 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,山势险峻,为陕甘要隘。⑦辽东:郡名,属幽州。辖有今辽 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。⑧琵琶:见上一首注释。⑨羌笛:乐器名,原出古羌族。其制 长二尺四寸,《说文》以为三孔,马融《长笛赋》以为四孔。
- 赏析一
- 赏析二
- 赏析三
-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,写一位勇士的侠骨柔情。首先以“事 长征”、“幽燕客”数语,简笔勾勒出一位有志男儿的形象。这位勇士以国 事为己任,长年征战在幽燕边庭。他勇猛异常:在战马奔驰之际较量胜 负,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性命当作一回事;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杀得敌人胆 战心惊。他长得也极其粗犷: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,又短又硬,显示出边 塞男儿的勇猛气概。从事迹到外貌,一个豪迈勇敢、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 逐渐生动起来。
这时,作者宕开笔去。因为勇猛的形象已经描述得很充分,再写下去 这个人就没有层次感了。“黄云陇底白云飞”,笔锋突然一转,变得飘逸起 来。山坡下,北风卷起沙尘滚滚而来,天际白云飞动。笔墨从战场上腾挪 开去,却并不唐突,因为大漠开阔苍凉的景色是对英雄的极好衬托。“黄 云陇底”,是所见之景;“白云飞”,是缥缈之思。神思摇曳之际,笔触倏然 深入征人细腻而多情的内心世界。“未得报恩不得归”仍是承上,表明边 塞男儿的精忠报国之心。但“未得”、“不得归”数字,已隐隐透出几许无奈 之情。笔锋到此又是一宕,叹归之情戛然而止,说到歌舞娱军的辽东小妇 那儿。本来是为了缓解战事间的紧张与疲惫,可是一曲羌笛出塞曲引起 的思乡之情,令三军将士为之落泪。诗人以飘逸之景蓦然宕开笔触,从外 到内展开壮士的侠骨柔情:他忠心报国,在战场上杀身成仁,绝不退缩,同 时他的内心又充满柔情,赤诚的报国之心,深沉的思乡之情,凡此种种,百 炼钢化为绕指柔。
我们不妨将这首诗和《诗经·小雅》的《采薇》篇对看,可以发现两者 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此诗既有如《采薇》“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”、“岂敢定居, 一月三捷”的报国之志、征战之荣;亦有“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”、“忧心孔 疚,我行不来”的思归之念,就连篇末也同样采取了以乐景写哀的衬托手 法。《采薇》结以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,是以乐景 写哀,此诗结句亦是壮士在一片歌舞娱情中感伤落泪。“我心伤悲,莫知 我哀”,应是千古以来征人的心声吧。 - 这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,诗的主题明显有两个层次,一是歌颂少年的英勇,二是抒写少年的乡愁。前三联,写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。“长征”一词暗示着与家乡的远距离分隔。“少小”寓示战事频繁,军士不足,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。“幽燕”在唐代即指条件艰苦的边塞。第一联所提供的事件和环境本是铺写伤感之情的序幕,但是此诗并没有直接那样写。第二联是一转折,在苦寒之境中,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品质。在战马边一掷千金,竟然能胜出,对金钱和生命全不看重。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无敌,这两句的意思是,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,使敌人不敢靠前,他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刺,锋利无比。将战士的不可见的勇敢比喻成可见的锋芒,这是一个妙喻。第四联是全诗的转折,也是第一层主题向第二层主题的转折,它有两层意思,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,征战关外,其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! 而不是被动的! 其二是少年有思乡之情! 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。第五联写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之笛声恰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。歌女与歌声本是为了取乐,但结果使战士乡情大发,悲不能禁。诗题所谓“古意”,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,它与乐府古题《少年行》、《从军行》、《游侠篇》、《轻薄篇》在主题上都有相关联的地方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“少年形象”,它是古乐府诗中一类著名的角色,他们少年勇猛、轻生重义、一诺千金、杀人报仇、赌博宿妓、轻薄放荡,是诗人们崇拜和歌颂的对象,是古典时期人们浪漫理想的寄托。所以这个文学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诗的前提。但是,传统的乐府诗所写到的少年除了他们的潇洒和英勇之外,他们并没有什么忧愁,因为绝大多数少年游侠都活动在京城都会和州郡县乡之间,诗歌从不写他们悲观的一面。因而,可见此诗的好处在于,它将少年置身于艰苦的边塞环境中,一方面可以考验他们轻生重义的“少年品质”,另一方面又别出心裁,将笔触引向他们的内心世界,将他们的乡愁表达出来,这样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少年内心的复杂情感,也可以证明边塞的苦寒之深!
- 这是一首描写男儿从军边疆的诗。前六句塑造一个英勇无畏的豪侠男儿 形象。首二句点出出征边疆的男儿,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的人。此二句 总领下面四句,为其张本,极写男儿的勇猛剽悍:他常与伙伴赌输赢,看轻七尺之躯;他 勇敢杀敌使敌人害怕,胡须如刺猬的针毛又短又密又硬。“须如猬毛磔”,刻画其形象 简洁、鲜明而富有神气,显出了大丈夫金刚怒目、勇猛无畏的气概。前六句到此一顿, 下句忽然宕开云:“黄云陇底白云飞”,此言男儿持刀驻马陇上,只见塞上沙原,狂风卷 沙入云,云色一片昏黄;而回首一望故乡,只见白云纷飞。“黄云”与“白云”对举,暗含 思念心切。下一句急收云:“未得报恩不得归”,此言国恩未报,怎么能回去呢! “未得” 跟“不得”互映,见其报国之心坚也。此句又一顿,下面来个出乎意外,一个年仅十五的 “辽东小妇”突现眼前,她“惯弹琵琶”,能歌善舞,只见她“羌笛”横吹,一支“出塞”的曲 调,悠扬婉转,哀怨悲凉,勾起三军将士思乡的缕缕绵绵情思,无不泪如雨下。这凌空 飞来的四句尤为奇特,结尾不言男儿落泪,而说“三军泪如雨”,此用烘云托月之法,精 炼而含蓄,足见其笔力之深厚也。全诗忽而奔腾,忽而顿挫,脉络贯通,收放自如,有尺 幅千里之势,乃诗人之绝调也。
今日更新
-
琴歌
[2018-07-07]
-
古意
[2018-07-07]
-
听安万善吹觱篥歌
[2018-07-07]
-
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
[2018-07-07]
-
古从军行
[2018-07-06]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