贼退示官吏并序
诗词简介:
全诗共分四段。前六句为第一段,写昔岁太平日子,生活的闲适满足,其中 “泉源在庭户,洞壑当门前”很有陶渊明诗歌的韵味。七至十四句为第二段,写“贼人”不攻打道州的原因,说明像盗贼之辈尚有哀怜之心,为后来对比官吏的残忍做铺垫。十五至廿句为第三段,直接抨击官吏,用 “岂不如贼焉”表达了对于不体恤人民的使臣们的愤怒。最后四句为第四段,表明自己的心志:宁愿弃官,也不愿做所谓“能臣干吏”来迫害贫苦百姓。宁愿“将家就鱼麦,归老江湖边”,过恬淡平静的生活。
诗直陈其事,不尚辞藻,不事雕饰,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,具有一种自然天成之美。
这是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,比较起来揭示出一个道理:苛政猛于盗贼。诗人用诗序交代历史背景,然后在诗中表现官吏不顾人民死活,与“夷贼”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恶行。
这是一首政治诗,诗的前序详细说明了作诗的缘由。癸卯年,即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,少数民族“西原蛮”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,先攻占了道州,第二年,又攻占了永州和邵州,却放弃了再次攻占道州的机会。诗人这时正好在道州任刺史,诗人认为,“贼人” 没有再次攻打道州的原因是“伤怜”百姓而已。贼人都知道同情百姓,而朝廷派下来的征税的官吏却依然横征暴敛,不顾人民的死活。愤慨之余,诗人留下了这首讽刺诗。
这是一首政治诗,诗的前序详细说明了作诗的缘由。癸卯年,即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,少数民族“西原蛮”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,先攻占了道州,第二年,又攻占了永州和邵州,却放弃了再次攻占道州的机会。诗人这时正好在道州任刺史,诗人认为,“贼人” 没有再次攻打道州的原因是“伤怜”百姓而已。贼人都知道同情百姓,而朝廷派下来的征税的官吏却依然横征暴敛,不顾人民的死活。愤慨之余,诗人留下了这首讽刺诗。
全诗共分四段。前六句为第一段,写昔岁太平日子,生活的闲适满足,其中 “泉源在庭户,洞壑当门前”很有陶渊明诗歌的韵味。七至十四句为第二段,写“贼人”不攻打道州的原因,说明像盗贼之辈尚有哀怜之心,为后来对比官吏的残忍做铺垫。十五至廿句为第三段,直接抨击官吏,用 “岂不如贼焉”表达了对于不体恤人民的使臣们的愤怒。最后四句为第四段,表明自己的心志:宁愿弃官,也不愿做所谓“能臣干吏”来迫害贫苦百姓。宁愿“将家就鱼麦,归老江湖边”,过恬淡平静的生活。
诗直陈其事,不尚辞藻,不事雕饰,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,具有一种自然天成之美。
- 原文
- 拼音
- 繁体
- 《贼退示官吏并序》.[唐].元结.昔岁逢太平,山林二十年。泉源在庭户,洞壑当门前。井税有常期,日晏犹得眠。忽然遭世变,数岁亲戎旃。今来典斯郡,山夷又纷然。城小贼不屠,人贫伤可怜。是以陷邻境,此州独见全。使臣将王命,岂不如贼焉。今彼征敛者,迫之如火煎。谁能绝人命,以作时世贤。思欲委符节,引竿自刺船。将家就鱼麦,归老江湖边。
序:
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,焚烧杀掠,几尽而去。
明年,贼又攻永州破邵,不犯此州边鄙而退。岂力能制敌欤?盖蒙其伤怜而已。
诸使何为忍苦征敛,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。 - 《 zéi tuì shì ɡuān lì 》《 贼 退 示 官 吏 》.[ tánɡ ]. yuán jié..[ 唐 ]. 元 结 .xī suì fénɡ tài pínɡ , shān lín èr shí nián 。昔 岁 逢 太 平 , 山 林 二 十 年 。quán yuán zài tínɡ hù , dònɡ hè dānɡ mén qián 。泉 源 在 庭 户 , 洞 壑 当 门 前 。jǐnɡ shuì yǒu chánɡ qī , rì yàn yóu dé mián 。井 税 有 常 期 , 日 晏 犹 得 眠 。hū rán zāo shì biàn , shù suì qīn rónɡ zhān 。忽 然 遭 世 变 , 数 岁 亲 戎 旃 。jīn lái diǎn sī jùn , shān yí yòu fēn rán 。今 来 典 斯 郡 , 山 夷 又 纷 然 。chénɡ xiǎo zéi bù tú , rén pín shānɡ kě lián 。城 小 贼 不 屠 , 人 贫 伤 可 怜 。shì yǐ xiàn lín jìnɡ , cǐ zhōu dú jiàn quán 。是 以 陷 邻 境 , 此 州 独 见 全 。shǐ chén jiānɡ wánɡ mìnɡ , qǐ bù rú zéi yān 。使 臣 将 王 命 , 岂 不 如 贼 焉 。jīn bǐ zhēnɡ liǎn zhě , pò zhī rú huǒ jiān 。今 彼 征 敛 者 , 迫 之 如 火 煎 。shuí nénɡ jué rén mìnɡ , yǐ zuò shí shì xián 。谁 能 绝 人 命 , 以 作 时 世 贤 。sī yù wěi fú jié , yǐn ɡān zì cì chuán 。思 欲 委 符 节 , 引 竿 自 刺 船 。jiānɡ jiā jiù yú mài , ɡuī lǎo jiānɡ hú biān 。将 家 就 鱼 麦 , 归 老 江 湖 边 。
- 《賊退示官吏》.[唐].元結.昔歲逢太平,山林二十年。泉源在庭戶,洞壑當門前。井稅有常期,日晏猶得眠。忽然遭世變,數歲親戎旃。今來典斯郡,山夷又紛然。城小賊不屠,人貧傷可憐。是以陷鄰境,此州獨見全。使臣將王命,豈不如賊焉。今彼征斂者,迫之如火煎。誰能絕人命,以作時世賢。思欲委符節,引竿自刺船。將家就魚麥,歸老江湖邊。
- 译文
- 注释
- 诗评
- 【逐句翻译】
昔岁逢太平,往昔遇上太平盛世,山林二十年。在山林隐居二十年。泉源在庭户,泉水汩汩流过庭户,洞壑当门前。幽谷洞穴就在门前。井税有常期⑤,缴纳赋税都有定期,日晏犹得眠⑥。夜晚还能安然睡眠。忽然遭世变,忽然遭遇安史变乱,数岁亲戎旃⑦。多年我拥旃旗奋先。今来典斯郡,今来此任道州刺史,山夷又纷然⑧。西原蛮又作乱纷然。城小贼不屠,嫌城小贼不来屠戮,人贫伤可怜。觉得贫穷人实可怜。是以陷邻境,因此攻陷紧邻二州,此州独见全。唯独道州能够保全。使臣将王命,使臣带着君王诏令,岂不如贼焉? 征敛岂能不如贼焉?今被征敛者,今被征税敛赋之人,迫之如火煎。受逼迫如烈火熬煎。谁能绝人命,怎能断绝黎庶生路,以作时世贤? 作残害百姓的时贤?思欲委符节⑨,我想委弃为官凭证,引竿自刺船⑩。拿起竹篙亲自撑船。将家就鱼麦,携家前往鱼麦之乡,归老江湖边。归去老死江湖水边。 - ①癸卯: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。
②西原贼:癸卯冬,广西境内少数民族“西 原蛮”发动起义,曾占领道州(今湖南道县)月余。
③攻永破邵:“西原蛮”又攻破永州(今 湖南零陵)和邵州(今湖南邵阳)。
④诸使:朝廷派到各地的租庸使。征敛:征税敛赋。
⑤井税:按井田收取赋税。《魏书·李孝伯传》附李安世:“井税之兴,其来日久。”
⑥日 晏:日暮,天晚。
⑦戎旃:军旗。常借喻军旅、主帅。
⑧山夷:指“西原蛮”。
⑨符节:古 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。
⑩刺船:撑船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客曰:‘……吾去子矣! ’乃 刺船而去。” - 此诗之所以为后人称道,不在其结构技巧,而纯在一片天然赤子之 心。唐代诗人为官者甚夥,但能如此关注百姓疾苦,痛斥官吏之贪婪无厌 者,却并不多见。杜甫曾高度评价元结曰:“今盗贼未息,知民疾苦,得结 辈十数公,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,万物吐气,天下少安可待矣。”(《同元 使君舂陵行序》)
(“使臣”两句)骂得妙! (谭评) 痛自切责之言。(钟评) 前诗(《舂陵行》)悲,此诗愤,仁人之言。(钟评) (钟惺 谭元春《诗归》卷二十三)《贼退示官吏》若纯作剌时语,亦伤厚道。看首尾词意和平,可知古人用笔之妙。(张谦宜《岘斋诗谈》卷四)邵(子湘)云: “村朴之中自有老气,此种诗亦不易学。” 沈(德潜)云: “痛自切责,不嫌直遂。” (章燮《唐诗三百首注疏》卷三引)
- 赏析一
- 赏析二
- 赏析三
- 这首诗与《舂陵行》一样,都是诗人任道州刺史时的名篇,揭露官府的横征暴敛,同情人民的苦难遭遇。诗前小序交代了写作原由。所谓“西原贼”及诗中的“山夷”、“贼”是对广德元年(763)即癸卯岁因反抗李唐王朝的压迫而进攻邻近州县的少数民族“西原夷”的诬称。此诗主要以“贼”之“伤怜”反衬“诸使”之“忍苦征敛”,揭露官府横征暴敛之狠毒有甚于“山贼”焚烧杀掠之凶残,所以“示官吏”,告诫官吏不要连“贼”都不如。全诗可分四段。“昔岁逢太平”至“日晏犹得眠”写盛世之安乐。诗人早年曾有过一段隐居生活,与林泉为伴,以洞壑为家,或漫游淮阴间,或习静商余山。那时正值太平盛世,“井税有常期,日晏犹得眠。” “井税”借指初盛唐时的租庸调制。“有常期”是说有一定限额,不是泛征滥税,因此,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诗人满怀深情地称颂往昔的太平景象,为下文写当今社会动乱不定、人民陷于水火作铺垫。“忽然遭世变”至“此州独见全”重点写时世动乱。“世变”指安史叛乱以来的时局。“戎旃”是用毡子制成的军用帐篷,这里指战争生活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诗人结束了自安山林的生活,“儒生预戎事”,“境外为偏帅”(《寄源休》),并对大局作出了有益的贡献。最突出的是乾元元年(758)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时,招缉义军,配合李光弼,使史思明挫锐不敢南侵,保全了十五个城池。如今出任道州刺史,正值“西原夷”变乱。“山夷”第一年攻占了道州,第二年只“攻永破邵”而不犯道州,固然因为道州“城小”,还出于“人贫伤可怜”。这一事实说明道州人民确实已穷到无可搜刮的地步,同时说“山夷”不侵犯苦难深重的人民,也为揭露“使臣”的凶残作了铺垫。“使臣将王命”至“以作时世贤”主要揭露“使臣”的残民本质。那些打着“王命”招牌来催征赋税的租庸使,一个个如狼似虎,竞向人民逼索,使本已走投无路的人民更陷于绝境。“山夷”对“人贫伤可怜”的道州不加侵犯,手持王命的“使臣”却对这里的人民“迫之如火煎”。诗人不由得怒火中烧,痛骂这些坑害人民的刽子手: “岂不如贼焉?”并庄严宣告:“谁能绝人命,以作时世贤?”怎么能够断绝人民的生路,去做一个统治者眼中的所谓“贤能官吏”呢?这是诗人对灭绝人性、伤天害理的“征敛者”的严厉抨击,对其他官吏的严肃告诫,也是自己“疾官邪,轻爵禄,意皆起于恻怛为民”(刘熙载《艺概》)这一心迹的明确表露。最后一段从上文自然引出,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向操守: “思欲委符节,引竿自刺船。将家就鱼麦,归老江湖边。” “委符节”就是放弃朝廷的任命,辞职不干。“刺船”即以竹竿撑船。“就鱼麦”,住在生产鱼麦的地方,即归隐江湖。诗人虽然年轻时就有“在显名迹”(《文编序》)的愿望,但他心目中的良吏是“能保黎庶,能攘患难”(《道州刺史厅壁记》),“能使孤寡老弱无悲忧,单贫困穷安其乡”(《崔潭州表》)的爱民如子的父母官。作为“宁方为皂,不圆为卿”(《恶圆》)的诗人来说,怎么能去做“绝人命”的“时世贤”呢?表示不如放弃官职,退隐江湖,不与其他官吏同流合污,残民邀功。元结一向主张诗歌要反映生活现实,表达真情实感,发挥“救时劝俗”(《文编序》)的作用。这首《贼退示官吏》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。诗人以质朴通俗的语言,真挚炽热的感情,指陈其事,直抒胸臆,通过前后对比和衬托,严厉痛斥残民邀功的“征敛者”,深刻批判“官”不如“贼”的社会现实,义正词严,正气凛然,足使顽者廉而懦者立,达到“示官吏”的目的。这正是元结诗歌淳朴浑成风格的典型特色。
- 此诗和《舂陵行》都是元结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、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,曾被杜甫誉为: “两章对秋月,一字偕华星。”(《同元使君舂陵行》)而在斥责封建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,此诗辞意更为深沉,感情更为愤激。诗前的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。唐广德元年 (763)十二月,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“西原蛮”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,曾攻占道州达一月余。第二年五月,元结任道州刺史,七月 “西原蛮”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和邵州,却没有再攻道州。诗人认为,这并不是官府“力能制敌”,而是出于 “西原蛮”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 “伤怜”,相反,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,在道州百姓“朝餐是草根,暮食乃木皮”( 《舂陵行》) 的情况下,仍旧残酷征敛,有感于此,作者写下了这首诗。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 “贼”,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,但在诗中,他把“诸使” 和 “贼” 对比起来写,通过对 “贼” 的有所肯定,来衬托官吏的残暴,这对本身也是个 “官吏” 的作者来说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全诗共分四段。第一段由 “昔岁” 句至 “日晏” 句,先写 “昔”。头两句是对 “昔” 的总的概括,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,正逢“太平” 盛世。三、四两句写出山林的隐逸之乐,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。这一段的核心是“井税有常期”句,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,是 “日晏犹得眠”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,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,便为后面揭露“今”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。第二段从 “忽然” 句到 “此州” 句,写 “今”,写 “贼”。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:安史之乱以来,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,后来又任道州刺使,正碰上“西原蛮”发生变乱。由此引出后四句,强调城小没有被屠,道州独能保全的原因是: “人贫伤可怜”,即 “贼”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,这是对“贼”的褒扬。此诗题为 “示官吏”,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,告诫官吏,所以写 “贼” 是为了写“官”,下段才是全诗的中心。第三段从 “使臣” 句至 “以作” 句,写 “今”,写 “官”。一开始用反问句把 “官”和 “贼”对照起来写: “使臣将王命,岂不如贼焉?”奉了皇帝之命来催征赋税的租庸使,难道还不如“贼”吗?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辞,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。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:“今彼征敛者,迫之如火煮”,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。和前面 “井税” 两句相照映,与“昔”形成鲜明对比,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。接下来的两句:“谁能绝人命,以作时世贤?”意为怎能断绝人民的生路,去做一个当时统治者所认为的贤能官吏呢?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,揭示了“时世贤” 的残民本质。“绝人命” 和 “伤可怜” 相照应,“时世贤” 与“贼” 作对比,这里对“时世贤”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。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 “绝人命”,也不愿作“时世贤”的决绝态度,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。第四段由 “思欲”句至“归老”句,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。作者是个官吏,他是不能违“王命”的,可是作“征敛者”吧,他又不愿“绝人命”,如何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呢? 诗人的回答是: 宁愿弃官,归隐江湖,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、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。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,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作者那颗关心民瘼的炽热之心。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思想的清正官吏,在文学上反对“拘限声病,喜尚形似” (《箧中集序》) 的浮艳诗风,主张发挥文学 “救时劝俗” ( 《文编序》) 的社会作用。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,都指陈事实,直抒胸臆,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,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,如从胸中自然流出,自有一种感人之处,也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,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、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。正如沈德潜所说: “次山诗自写胸次,不欲规模古人,而奇响逸趣,在唐人中另辟门径。”(《唐诗别裁》 卷三)
- 此诗与《舂陵行》同是元结的代表作。“贼退”,是历史事实。癸卯岁,即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,广西境内少数民族“西原蛮”武装占领道州一月余。次年七月又攻破永州(治所在今湖南零陵,与道州相邻)、邵州(今湖南邵阳),却没有再犯道州,其原因是城小人贫,不堪蒙乱。诗人认为“贼”尚且有怜悯之意,而征敛者却不能体恤百姓之苦,迫之如此凶狠。因此作诗,以示诸官吏。“示官吏”,是全诗的重点。“示”中有劝告、有斥责、有批判。首先,诗人纵向一笔,从远、近两个角度展现了往昔与今天两种不同的社会图景。过去的太平盛世,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“日晏犹得眠”;诗人自己隐居山林,也自有一番乐趣:“泉源在庭户,洞壑当门前。”如今,重敛之下的百姓如同生活在烈火中忍受着熬煎。在此,我们可以想象得出《舂陵行》中所描绘的官府有司竞赛一般施百姓以严刑,被敛者“出言气欲绝”的惨景。诗人把历史与现状对举,褒贬之意,不言自喻。大胆地否定了眼前的现实,表明了对昔岁太平的向往。其次,诗人横向点墨,写了“贼”(指西原蛮)的顾怜与“使臣”(皇上派下来的租庸使)的无情。“贼”的形象本不佳,为“焚烧杀掠”之辈,恰恰是他们还知道人贫可怜,“是以陷邻境,此州独见全”。而“诸使何为忍苦征敛”?于是,诗人愤而责之:难道奉王命而来的“使臣”连“贼”都不如吗?发语凌厉,诘问痛快!敢于把使臣与“贼”并论,且毫不隐讳地表明:使臣不如“贼”,对身为官吏的元结来说,实在让人可敬、可佩。他的指导思想在于忧民生疾苦,不忍于心。“谁能绝人命,以作时世贤(这是指善征敛者)”。这里有对“使臣”的责备,也有对其他官吏的劝告,其实更是他自己的独白。诗人纵横写来,意在劝谏大小官吏,体恤百姓,实为一纸“请命”。但他似乎早已看清,“苛政猛于虎”(《礼记·檀弓》),为民请命,薄薄一纸绝无回天之力。诗人写到往昔“世变”(指“安史之乱”),亲自参加平乱,数年于“戎旃”(军帐),战功显赫;“今来典(管理)斯郡”,城小人贫,“贼”不侵扰,得以保全;眼前官府有司横征暴敛,难以“适时”。军国大乱到州郡小乱,诗人都曾当而不避,如今只有“委符节(指弃官职)”归隐山林,寄情泉石了。不愿为“虎”作伥,也不屑与乱贼也不如的“时世贤”们为伍,这何止是为民请命,简直是向朝廷抗议了,好一个清正良吏!元结作诗,反对“拘限声病,喜尚形似”(《元次山集》卷七《箧中集序》)。此诗朴实无华,辞情恳切,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。叙述、描写、议论,笔法极为平实自然,诗情深厚浑成,更显见一颗忧国爱民之心。难怪深得杜甫赞赏,称其为官“知民疾苦”,为诗“复见比兴体制”(杜甫《同元使君舂陵行序》)。
今日更新
-
石鱼湖上醉歌并序
[2018-07-14]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