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(三)

    通“諸”(“之于”合音)。按:清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第九:“之,犹‘諸’也。‘諸’、‘之’一声之转。”清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卷九续补书证。“之”、“诸”双声通假。
《左传》襄公二十年:“弃诸堤下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》“诸”作“之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,其大本擁(臃)腫,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,立之涂(途),匠者不顾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(上)》:“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而注诸海;决汝、汉,排淮、泗,而注之江。”又《万章(上)》:“象至不仁,封之有庳。”按:《後汉书·袁绍传》注作“封诸有庳”。《荀子·性恶》:“天薄愿厚,恶愿美,狭愿广,贫愿富,贱愿贵。苟无之中者,必求於外,故富而不愿财,贵而不愿势。苟有之中者,必不及於外。”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昭王之出不复,君其问之水滨。”按:《左传》僖公四年作“君其问诸水滨”。



分享到:

发布时间:2019-04-13
文章来源: 可可诗词网  http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tongjiazi/5738.html,转载请保留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   
声明 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鄂ICP备202302168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