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(四)

    通“斯”、“兹”、“此”。“之”本可作指示代词通“此”。
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。”又《卫风·伯兮》:“之子无裳。”又《豳风·伐柯》:“我觏之子。”又《邶风·日月》:“乃如之人兮。”郑玄笺:“之人,是人也。”又《小雅·蓼莪》:“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”(罔,通“亡”,无也。)又《采绿》:“之子于狩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之人也,物莫之伤,大浸稽天而不溺。”(稽,至,)又:“蜩与学鸠笑之曰:‘我决起而飞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;奚以之(至)九万里而南为!’適莽苍者,三餐而反(返),腹犹果然;適百里者,宿舂粮;適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之二虫,又何知!’”注:“之,是也。”又:“之人也,之德也,将旁薄万物以为一。”又《在宥》:“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,之八者,存可也,亡可也;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,之八者,乃始脔卷��囊而乳天下也。”又《徐无鬼》:“之狙也,伐其巧恃其便以教予,以至此殛也!”又《知北遊》:“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司马云:之,是也。”(是,此。)又《庚桑楚》:“之数物者,不足以厚民。”又《则阳》:“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,之二人何足以识之!”《管子·小匡》:“为之奈何?”(按:《国语·齐语》作“为此若何?”)又《山权数》:“之龟为无赀。”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主人方乳,或曰‘後来是良日也,之子是必大吉’,或曰‘不胜也,之子是必有殃’。”又《忠廉》:“吴之无道也愈甚,请与王子往夺之国。”又《慎势》:“陈成常与宰予,之二臣者甚相憎也。”《战国策》:“今公以韩先合於秦,天下随之,是韩以天下事秦,秦之德韩也厚矣。韩与天下朝秦,而独厚取德焉,公行之计,是其於主也至忠矣。”注:“之计,犹此计也。”《史记·蔡泽传》:“宁有之乎?”按:《战国策·秦策》作“岂有此乎?”汉王充《论衡·书虚》:“之子必贵。”又:“之子必贱。”又《指瑞》:“之子必有殃。”晋陆雲《失題》:“牧(或作“收”)彼纷华,委之冲漠。”按:“彼”、“之”对文见义。晋颜延之《秋胡诗》:“愧彼《行露》诗,甘之长川记。”何延《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》:“得彼既宜然,失之良有以。”晋陶潜《影答形》:“念之五情热。”按:“之”一作“此”。南朝宋鲍照《拟行路难》第九首:“还君金钗玳瑁簪,不忍见之益悲思。”按:“之”或作“此”。南朝梁沈约《登台望秋月》诗:“居人临此笑以歌,别客对之伤且慕。”唐韦应物《赠丘员外》诗:“每一覩之子,高咏遂起予。”



分享到:

发布时间:2019-04-13
文章来源: 可可诗词网  http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tongjiazi/5739.html,转载请保留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   
声明 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鄂ICP备202302168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