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(六)

    1.通“其”。按:清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第九引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注:“之,其也。”清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卷第九续补书证。又杨树达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卷二有“‘之’‘其’通用例”。
《诗经·邶风·旄邱》:“旄邱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。”又《魏风·硕鼠》:“乐郊乐郊,谁之永号。”又《小雅·采绿》:“之子于狩,言其弓;之子于钓,言纶之绳。”(《一切经音义》一引《易》注曰:“纶,经理也。”纶之绳,理其绳也。)按:“其”、“之”互文见义。《左传》昭公十六年:“斩之蓬蒿藜藋共处之。”《庄子·至乐》:“寿者惛惛,久忧不死,何之苦也。”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虑其後变,计之长利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重己》:“人不爱倕之指,而爱己之指,有之利故也。”又《谨聽》:“是乃冥之昭,乱之定,毁之成,危之宁,故殷周以七,比干以死,誖而不足以举。”按:马叙伦谓“之”当读为“其”,杨树达谓“之”犹“其”也。《春秋繁露·竹林》:“今子反往视宋,闻人相食,大惊而哀之,不意之至於此也。”晋张华《晋冬至初岁小会歌》:“宜其壅滞,训之德音。”按:“之”“其”互文见义。南朝梁萧统《大言》:“观脩鹍其若辙鲋,视沧海之如滥觞。”按:“其若”、“之如”互文见义。
2.通“其”,彼(人称代词)。按:参看清刘淇《助字辨略》卷一。
《书》序:“虞舜侧微,僖闻之聪明,历试诸艰。”《逸周书·祭公》:“天降疾病,予畏之威。公其告予懿德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”《公羊传》成公十五年:“为人後者为之子也。”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取瑟而歌,使之闻之。”又《微子》:“箕子为之奴。”《孟子·告子(下)》:“绔兄之臂而夺之食。”又《万章(下)》:“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。”又《公孙丑》:“天下之民皆说(悦)而愿为之氓。”按:《周礼·地官·载师》注引“为之氓”为“为其民”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子胥乞食毕,顾谓女子曰:“掩而壶浆,毋令之露。”(而,通“尔”,你。)《吴越春秋》:“禹到名山大川,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脈理、金玉、鸟兽昆虫之类。”《列子·仲尼》:“人之游也,观其所见;我之游也,观之所变。”按:“其”、“之”互文见义。《韩非子·二柄》:“君以其言授之事。”按:《主道》作“君以其言授其事”。又《内储说(上)·七术》:“使人行之所易,而无离所恶,此治之道。”(离,通“罹”,遭受,遭遇。)《国语·晋语》:“骊姬既远太子,乃生之言。”又《周语(下)》:“夺之资而益其灾。”三国吴韦昭注:“夺其资民离叛。”《贾子·保傅》:“保,保其身体;傅,傅之德义。”按:“之”、“其”互文见义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“之”正作“其”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知之所不知。”《史记·郭解传》:“与人饮,使之嚼,非其任,强必灌之。”又《苏秦传》:“易王母,文侯夫人也,与苏秦私通。燕王知之,而事之加厚。”又《武帝纪》:“问之人,果伪书,於是诛文成将军。”(按:《封禅书》“之”作“其”。)又《陈杞世家》:“鄙语有之:‘牵牛径入田,田主夺之牛。’”(按:《楚世家》作“田主取其牛”。)《新序·杂事(四)》:“襄子曰:‘吾闻之於叔向曰:“君子不乘人於利,不迫人於险,使之城而後攻。”按:《韩诗外传》六作“使其城”。《春秋繁露·天道施》:“非夺之情,所以安其情也。”《盐铁论·刺权》:“传曰:‘河海润千里,盛德及四海,况之妻子乎?’”《论衡·讲瑞》:“见之父察其子孙。”又《物势》:“如天故生万物,当令其相亲爱,不当令之相贼杀也。”



分享到:

发布时间:2019-04-13
文章来源: 可可诗词网  http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/hanyuweb/tongjiazi/5741.html,转载请保留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   
声明 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鄂ICP备2023021681号-1